哲理与箴言
  • عنوان مقاله: 哲理与箴言
  • نویسنده: 穆塔赫里
  • منبع:
  • تاریخ انتشار: 18:50:35 2-10-1403

哲理与箴言
 


       信仰真主是人性的基础

  穆民的领袖伊玛目阿里说过:“宗教的开端与基础就是信仰真主。”如果我们把宗教比喻为是一座建筑物,这一建筑物有门、窗子、房顶、墙壁、玻璃、雕刻、装 饰品、基础设施等,那么,我们要说,宗教的所有思想、信仰、道德、工作法规等的基础和下层建筑就是认识真主。如果我们把宗教比喻为一本科学书,这本书有章 节、内容、推理、各种情节、原则和主题。那么,我们要说,宗教的原则和主题就是信仰真主。如果打算把一堆建筑材料存放在仓库中,无所谓先把哪一部分拉进去 倒下。如果我们决定出版一本文集,哪一篇文章放前,哪一篇文章放后,均是无足轻重的。我们想阅读一本书时,无论是先从头读起还是从中间或后面读起都一样。

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建造一座楼房的话就完全不同了。必须按照先后的顺序和规定进行。同样,如果我们要编写或阅读一本科技读物的 话,就必须从头开始,得按次序来写或读。依次类推,如果我们想了解宗教或者向别人介绍宗教的话,要想让人认识到这一宗教是正确的,是符合逻辑和推理的,那 么我们就必须从信仰真主和一神论开始。如果这一根本和原则在人的灵魂和心灵中没有扎下根来,其他部分就不会有基础和牢固可言。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在肩 负使命向人们传达宗教和真理之时,传达的使命是什么呢?他是否向人们传达说:人们啊!你们要礼拜,你们要把斋?他是否向人们说你们应当有仁慈之心、不要相 互亏待,不要欺负他人?他是否向人们说:你们应当遵守走路、坐、吃饭、喝水的礼节?不!先知穆罕默德在他刚开始传达使命时,根本没有向人们说这些话,而是 号召人们说:你们应当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以便你们得到拯救。真主的使者用这简短的第一句话开始了他的传教历程。他用信仰独一的真主这一信条向人们心中 最敏感的部位发出了冲击。他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来教育他的教民的。

  信仰真主不仅是宗教的开端,而且也是人性的基础和资本。要想把人性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首先必须建立在信仰独一真主的基础之上。我们通常把一系列 事物称作人性。人性命令我们要具有仁慈和怜悯感,要多做好事,要维护和平与稳定,应该憎恶战争,应该帮助那些老弱病残和重病在身的人们,不应该欺负自己的 同类。不仅如此,还应该为自己的同类作出贡献,甚至献出我们的生命。我们应该具有尊严和敬畏感,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所有这些均是正确的,事实上也应该如 此。但是,如果我们要问:这些使我们心悦诚服之法规的逻辑和哲理性是什么?是什么东西驱使我们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而去为这些事物做出无私的奉献呢?我们 是否能够解释认识真主这一问题而对以上提问做出回答呢?这些都是些具有精神意义的事情,是与人的物质利益相矛盾的。而这一系列精神事物的根源就是认识真 主。如果抛弃这一系列精神事物的根本和源泉,我们不可能再具有精神原则的。另外,就连世界上最唯物的学派也不得不把自己的社会机制建立在一系列精神原则和 道德荣誉之上。

  人性或人道主义是决不能与认识真主分离的。要么信仰真主,要么陷入动物式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深渊之中。说得更现实一点就是使人变成私欲和肚子的奴 隶。一个人要么作真主的仆人,要么作自己的肚子、金钱、名利、权势私欲的仆人。除此之外,再不会有第三条路存在。假如一个人声称他具有尊严、道德、虔诚、 廉洁,但是,与此同时他又对这一系列事物的根本(真主)没有信仰,那么他的这一声称就是错误的。真主在《古兰经》第十四章第二十四节至二十五节经文中这样 讲述道:“难道你们不知道真主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吗?一句良言好比一颗优良的树,其根柢是深固的,其枝条高耸入云。凭真主的许可按时结果。”

  这是针对那些对真主的信仰之树深深扎根于他的精神和灵魂中的人们而言的。这颗大树就是信仰真主、先知、教法学家的领导权,以及信仰世界上的真理,信仰世 界是建立在真理和公正的基础之上的,信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等。而这颗大树的果实就是尊严和容誉、廉洁和虔诚、行善和宽容、服务和奉献、心情的喜悦和安 宁、幸福。紧接着真主又打了一个比喻,《古兰经》第十四章第二十六节经文这样说道:“一句恶言恰似一颗恶劣的树,从大地上被连根拔起,绝对没有一点安宁。”

  有时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以维护种族、民族为名,或是受到一些宣传的影响而维护一种主义和社会信仰,他会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也许会轻而易举的为之而送掉 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这些人稍有机会静下来思考,就会发现,他无能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找出逻辑的答复。如果稍加思索或受到别人的点化,那时他会恍然大悟, 他的那些不真实的感觉也就象云一样随风逝去。

  是的,只有信仰真主才是最正确的逻辑和智慧的选择。只有信仰独一的真主才是虔诚、廉洁、正直、勇敢、奉献的根本基础。只有信仰真主才是人性的基础和人有别于 动物的根本所在。也只有信仰真主才能使人摆脱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和高傲自大的牢笼。正如《古兰经》第二章第257节经文所说的:“真主是信道的人们的保佑者,使他们从重重黑暗走入光明。而那些不信道者们的保佑者则是恶魔,使他们从光明走入重重黑暗。”

  信仰真主是宗教的基础

  穆民的领袖伊玛目阿里教导我们,宗教的开端和起源就是信仰真主。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开端和基础。只要这一事物是以牢固、有益的组织为基础。宗教也同样是一 个集思想、信仰、道德和实干与一体的事物。它同样也有着起点和基础。如果是从那一起点出发,建立在那一正确的基础之上的,那它一定会成为一个牢固和有益的 信念。那一起点和基础就是认识真主的本体,信仰真主的独一性。在此,信仰先知、后世也同样是宗教的根本信条。但这两个原则却是信仰独一真主这棵大树上的两 个分支。也就是说,信仰真主是基础和根本原则,真主是世界的主宰,他主宰着整个世界,是真主在使万物向着完美前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类无论是在个人还 是在社会生活中均需要一种引导和指导,而那一指导就是天启。因此,在人类的整个生活中,会有一些起点和指导,人类从那一起点和指导中得到引导。那些起点和 指导就是那些先知和使者们纯洁的精神和心灵。同样,由于信仰独一的真主的原则是坚决的,万物都在走向完美。另外,在人的存在中,还有着另一种创造的模式, 因此,人在不断地向着另一个世界前进。所以,信仰独一的真主这一原则尤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

  在人们中有一些人,他们对真主的使者有一种狂热过分的信仰。他们把这些真主的使者们视作是一些小的真主和主宰。很明显,这些思想和信仰是错误的,之所以 错误是由于它没有建立在信仰独一的真主这一正确的基础之上。《古兰经》认为凡人是无能掌握自己的生命、无能带来利益和祸富、无能掌握生死。但是,有些人却 把另外一些人当成是真主的伙伴,象真主一样来崇拜他们。同样,宗教的其他任何一些枝叶和果实只要它没有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的话,它就不会产生良好的结 果。就不会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比如,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按照宗教法规必须尊重他人的权益。信仰独一的真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要相信真主是公正的、睿智的、 明察的主。公正睿智的真主绝对不会颁布残暴不义的法令。根据《古兰经》明文,睿智的真主命令我们要力行公正,既要维护他人的权利,又要行善,要宽容和奉 献,要做对他人有益的工作。公正睿智的真主禁止我们做丑恶的事情。禁止我们为非作歹,禁止我们做有违于理智的事情。公正睿智的真主禁止我们侵犯他人的权 利,人始终应该以宽容和仁慈为怀。那些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侵犯他人权利的人,在犯罪的同时还称是真主这样命令他的。真主在《古兰经》第七章第28节经文 中这样说道:“当他们作了丑事的时侯,他们说:‘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先是这样作的。真主也命令我们这样作的。’你说:‘真主不命令人作丑事,难道你们假借真主的名义而妄言你们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吗?’”这 段经文的要旨是如果人信仰独一真主的基础是正确的,如果人认识了真主崇高优美的属性和尊名,如果人知道真主是赏罚分明的话,人无论如何也是不会陷入异端和 迷信之中的。人也不会从事宗教法规所禁止的丑恶之事。如果人认识了真主,他就会懂得,真主是不发布不义的法令的。真主决不会说:“你们去侵犯他人的权利, 或让某人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与此同时又把宗教的桂冠扣在他头上。真主决不容许某人在社会上游手好闲、坐享其成而成为他人的累赘和社会的负担。他自己不去承 担社会的重担,却又妄说,这是真主所喜悦的,是真主所命令的。

  是的,宗教的第一个字母就是信仰真主,正如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首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学会读书。只要他不学会读书识字,那么,他就无能掌握和学习数理化和文学 知识。一个学生学习读书的首要基础是掌握好那一语言的字母,如果他没有掌握好那一语言的字母的话,他就不可能学好其他课程。在宗教的实践、教育、和思想课程 中,信仰真主也就等于是学习宗教的字母,如果他对真主有了坚定的信仰,他才能够读好宗教这本书,才能领会宗教的目的所在,也才能够认清宗教的目标。如果没 有掌握宗教字母的话,他就无能正确的领会和翻译好宗教这本巨著。因此,他将会因此而步入歧途,无恶不做和为非做歹,同时,他在内心中会这样想,我所做的所 有事情都是真主所喜悦的,这也是真主命令我做的。因此,穆民的领袖伊玛目阿里教导我们,宗教的开端和起源就是信仰真主,真主贯穿于整个宗教中。正如真主的 本体那样,即是存在之始也是存在之终。如果人是一个真正的信仰真主的人,那么他将会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美好和善的东西。

  宗教是幸福的保障

  对于一个有生命、安静、活泼的存在物来说,应该适应生活的环境和周围的所有条件。也就是说,环境条件应该与他的生活相吻合,而他的生活也应该与他周围的 环境因素相协调。鉴于有生命的存在物是部分,而整个环境是整体,部分必须服从整体,被包围者必须服从包围者,即环境。如果两者之间不能协调和适应,那一有 生命的存在物就有可能被淘汰。无论他愿意与否,都将毁灭。因此,那一具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存和幸福的首要条件就是与环境相协调。人也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 物,也同样是受制于这一规律的,这一规律是统治着所有的生物的。无论原意与否,所有的生物都要服从这一规律,这一总的法则。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的幸福、 愉快、生存和长久均有赖于他与周围的环境与条件相协调和适应的程度。说的更明确一点就是,人除了自然环境,如水、空气、阳光、地域、以及不使他生病的健康 的土地以外,他还需要另外的一种特殊的环境,那就是社会环境。对于那些没有文明和社会生活的动物来说,是不存在社会环境的。但是对于人来说则存在着社会环 境。当然,也有一些生物拥有社会性的生活。如:蜜蜂、蚂蚁、以及其他一些野兽。但是,由于它们的社会性生活犹如一种自然环境,与人的社会生活完全不同。因 为人的社会条件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人去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所以,这就给人类的生活增添了困难。与我们交往的那些人、以及风俗习惯、礼节、 公共道德、法规、社会的组成方式均是包围着我们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它需要与我们的爱好、希望、需求以及生活协调起来。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要与这些社会 因素协调起来。然而,在社会的组织中,对于个人来说,必须存在的协调是社会必须在维护社会利益的框架内维护个人利益。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根本目标,不应 该只为个人和个人利益着想,而是应该为大众的利益和全人类着想。应该更好地保障大众的生存、长久和幸福。显然,大众的利益正就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因 此,在世界的法律中首先重视的是大众的利益,而并非个人利益。但是,个人生活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具有的协调就是顺从,对社会利益感到满意。当个人利益与社 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以社会利益为重,把个人利益放在其后。绝不要因为个人利益受到了一点损失就气馁和不满。当然,如果社会是在公正的轨道上行驶的,公正 的法律统制着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社会本质和社会因素是符合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利益的。另外,如果一个人在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他的 精神是维护社会利益,以社会利益为重,那时,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

  在此,由于宗教的基础是信仰独一的真主,因此,宗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就会显示出来。因为宗教在这两者之间均占有必要的地位。它既使社会环境和个人生活相 协调起来,创造社会公正和与大众利益相吻合的机制,同时,也使个人的精神与社会的最高利益相吻合和协调起来。我们所指的协调就是个人的精神与社会利益协调 起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助人为乐、无私的奉献、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而后己等。有哪一样东西能象宗教这样使人 诚服于真理,对自己所获得的那一部分感到满足,并完全服从于社会法规和宽待他人呢?  

  如果我们从人类历史中看到有奉献、行善、为人民服务、或是面对残暴和专横勇敢地起来斗争,或是从未侵犯过他人的丝毫权利的事存在,那么,所有的那些均是在宗 教和信仰独一的真主的前提下完成的。是否还有另一种力量和事物在这方面能与宗教相比美呢?或是它敢声称它能够完成宗教所完成了的事务呢?在此,我们应该感 谢万能的真主,是他使我们真正地认识和领会了降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宗教学说的真理。

  奴隶和自由

  伊玛目阿里说道:“无论人愿意与否,今世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客栈, 他在里面只是客居几天而已。”然后,他又说道:“但是,今世的人们分为两大类,一类人来到今世的市场将自己出卖,因此变成了奴隶。而另一类人则在今世的市 场上买回了自己,因此,使自己变成了自由的人。”伊玛目阿里的这句话寓意深长,如果他的精神没有受到真主的光亮的照耀的话,是说不出如此具有哲理的话语 的。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结果就是被奴役、自我出卖,并失去了自己的尊严。用《古兰经》的话说就是自己亏待了自己,因而变成了欲望、贪婪、粗暴 和仇恨的奴隶,被囚禁在了愚昧、陋习、和赶时髦的牢笼之中。有一些人这样认为,由于自己没有成为他人的奴隶,也没有将自己出卖,因此,他们是自由的。但 是,他们并不知道奴隶有千万种。贪得无厌的人是一种奴隶,陷入愚昧的习俗的人是一种奴隶,拜金主义者是一种奴隶。在古埃及尤素夫圣人许多年中一直是他人的 奴隶,他在奴隶市场上被人们买来卖去,到处颠沛流离,他一无所有,就连他的吃穿都是主人的,如果他外出打工,自己用汗水所挣来的钱也要全部如数的交给主 人,因为奴隶所获得的一切均必须交给主人所有。

  从躯体上来讲,优素夫圣人完全是一个奴隶,但是,正就是优素夫圣人向人们证明,在整个古埃及再也找不到象他那样更受人尊重、更自由的人了。同时,他还被埃及 最美丽的一位女子所爱,但是,他却没有接受这位既美丽又有地位的女子的爱。同时他向她郑重地宣布从财产法的角度来讲,我的躯体是属于你的。但是,我的精神 是自由的,我并不是欲望的奴隶,我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奴隶,我的灵魂完全听从他的命令,他就是创造了我的真主。除了 作奴隶之外,我宁可坐监狱,也决不作欲望的奴隶。我情愿接受这一表面的限制,但我决不把私欲的枷锁套在我的脖子上。他向真主祈祷说:“主啊!在我看来,监 狱都要比他们强迫我所做的更好。”  

  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尽管有一些人从财产法的角度来说是奴隶和仆人,但是,从精神和理智、思想方面来讲则是完全自由的。难道真主在《古兰经》中 所赞扬的鲁格曼不是一位奴隶吗?然而从理智、思想、和精神方面来讲,他是当时最自由的人。我们常常会看到许许多多的人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是自由的。但是,事 实上则是十足的奴隶。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理智、思想、信仰、精神以及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古兰经》说道:“你说,真正亏本的人是出卖了自己,失去了自己人格的人。”人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衣服、房屋、钱财或地位失去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丢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自由、勇敢、独立、廉洁、仁慈、良心、感情、理智、信仰和富有的精神。  

  正如伊玛目阿里所言,人分为两类,一类来到今世的市场自己出卖了自己,从而变成了金钱、地位、欲望、名利和赶时髦的奴隶。而另一类人则在今世的市场自己收买 了自己,同时,也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格和尊严,并且为自己储存下了全部尊严、容誉、正直、公正、虔诚、追求真理、正确的信仰和精神。

  先知家属中的伊玛目之一伊玛目萨迪格说道:“在今世的市场中,我们昂贵的精神价值是一颗珍珠,那一珍珠是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我在整个被造物中没有找到能够 买下我的生命的商品。如果我把自己的精神出卖给今世的商品的话,那么我将会落得一无所有。因为今世的商品和一切最终都将消失和毁灭,而我昂贵无比的精神则 由于被出卖而丧失。

  纪念真主是唯一能够使精神安宁的镇静剂

  人的身体有时会被各种病痛所困扰。与之相同,人的精神往往也会被各种烦恼和痛苦所困扰。尽管人的精神与身体之间有着区别和不同。例如,人的身体有体积和 重量,而人的精神却没有。如果人多少吃一点饭食,人身体的重量就会相对的增加。但是,如果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全部掌握了,人的身体也不会增加一丝毫。人 的身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人的精神的容量却是无限的。每当人多吃一口食物,人的胃口就会随之增满,等到人完全吃饱时,就再也无能多吃一口食物了,到那些食 物完全消化之前,人是无法吃新的食物的。但是,与之相反,人的精神食粮是无法添满和吃饱的,人的知识学得越多,就更加如饥似渴的要继续学习。同时,会迫切 地向真主祈求说:“主啊!求你增加我的知识吧!”另外,人在学得了新的知识之后决不会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忘掉,也不会把自己的精神的容量腾空,以便再装新的 知识。伊玛目阿里说道:“任何容器的容积在装上东西之后都会变小,但是,知识的容积则例外,知识在头脑中装得越多,其容积就越大。”人的身体会逐渐变老变 软弱,但是,人的精神则决不会变老和软弱。人的身体会死亡、会腐朽和化为灰土。但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绝不会死亡和消失。人的灵魂在身体死亡之后,会离开人 的身体而奔向另一个世界。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道:“你们是为了永存而被创造,并不是为了消失和灭亡而被创造。”

  在人的身体和精神具有这一系列区别的同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似之处。人的身体为了享受和快乐而需要吃一些美味可口的东西和喝一些香甜的饮料。人的精 神也同样需要饮食。精神的饮食就是知识、智慧和信仰。正如人的身体得不到足够的饮食就会消瘦和无力一样,人的精神同样也在得不到足够的饮食之时会疲乏和软 弱。但是,导致人的精神疲乏和颓废的原因与导致身体疲乏和无力的原因则截然不同。伊玛目阿里曾说过:“人的精神犹如人的身体一样是会感到疲乏和无力的。在 这种情况下,它就会促使你去致力于寻求哲理和人的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思想。同样,人的精神犹如人的身体一样是会患病的,患病后它需要医治。人的身体之所以患 病是由于人体内分泌失调所致。也就是说,真主为人制定的固定的规律被打破。”同样,精神状况和精神素质也是如此,人的精神需要爱、关心,需要道德准则,需 要一个可以依靠和对其抱有希望的坚固靠山。所有这些均是人的精神素质所需要的必须品。如果人的精神素质失调,那么再也不会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人安宁和愉快。

  有一些人自我感觉不太舒服,仅从这一点上就已经明白他自己是不乐观的。他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他自己知道,他是没有安宁的,因此感到非常地疲乏和软弱。

  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疲乏和软弱,他看到自己生活中什么也不差,什么都有,然而却对生活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应该知道自己是需要一种精神食粮的。最终他得承认这一点,并接受这一事实, 即“信仰不但是人天性的一种需求,而且对于人来讲这一需要比其他任何需求都要强烈。每当我们抵达信仰与精神意义的源泉时,我们就会看到真主的光亮,也就会 在自己的精神与生命中认识到真主。那时,我们就会感到幸福、愉快。《古兰经》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纪念真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伊玛目阿里教导我们, 真主会使对他的纪念成为人内心发亮的根本。通过这一途径人的耳、眼、心都会顺服和安宁。

  只有宗教才是私欲的征服者

  真主的使者派遣一支军队出外征战。他们非常认真地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当他们归来时,真主的使者迎接了他们,向他们表示欢迎,但是,真主的使者所致的 欢迎词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要求真主的使者给他们解释一下,那句欢迎词是这样说的:“欢迎那些从小的战场上归来,而进入了大的战场的勇士们。”

  这支军队的官兵们均以为,正有一支强敌等待着他们去歼灭。于是全部高高地举起了长矛和大刀,向先知询问,大的战场在哪里?先知说道:“那一战场就是人与自己的私欲作斗争的战场。”

  在另一段圣训中先知说道;“我的恶魔在我的引导下信仰了伊斯兰教并被驯服。”

  第二段圣训与第一段圣训一样,讲述的是人的内部斗争,换句话说就是人的内心冲突。除此之外,它还告诉人们,我自己内心的阵营已经发生混乱,通过激烈的斗争它已趋于平静。

  这是心理学家所承认的一个事实。心理学家们称:人的思想和感情会因为各种原因和因素而发生混乱和失调。他的精神也会被分为两半。因此,我们会看到有些人 经常作一些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情。他时而非常温柔、和蔼;时而又粗暴无理;时而胆小如鼠;时而又胆大忘为;时而非常虔诚,非常勤奋的崇拜真主;时而又荒淫 无度、无所不为。因此,经常在善与恶之间漂泊。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种不协调的行为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会有正反两面的性格?

  这种行为不一致,思想感情不协调的原因何在?事实上,这种行为的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冲突所致。因此,我们应该消除这种精神的不协调和内部斗争,使人的思想、感情全部讲和,完全实现安定与平静。当然,应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而不是暂时的。

  如果思想和感情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没有实现真正和平的希望。正如当代一位哲学家所言:“凡是与自己也过不去的人怎么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呢?”

  在此,我认为人类再次需要宗教,因为唯一能够驯服人放肆的私欲的是宗教。人的私欲是超出其他任何力量的。因为人的其他任何力量均是私欲的工具,是受私欲 所支配的,只要他愿意的话,那一力量就会转换成为能力、知识或其他东西。当知识、财产、地位均变成了制造祸患的因素,所有那些均犹如一把握在醉汉手里的杀 人利剑时,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制服反理性与道德的放肆的私欲?

  能够产生奇迹,能够使那犹如野兽般凶猛的私欲屈服,能够使人走上康庄大道的只有宗教。

  用宗教术语来说就是端庄的正道。与端庄的正道相对的则是弯曲的邪道。那些行走在端庄的道路中的人们,正就是那些使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也就是使自己的欲望的力 量与理智这一力量相协调的人们,使自己的欲望这一恶魔完全顺服自己的理智。这些人他们使自己最低级的感情、欲望、希望与自己最崇高的宗教感情和良知协调了 起来。他们的欲望是附属于他们纯洁的天性的。象这样的人是完全行驶在正直的康庄大道上的。最后,愿真主使我们大家都能成功地走上端正的康庄大道,远离曲折 的邪道迷途。

  幸福之路

  《古兰经》第二章第一百八十九节经文讲道:“你们应当从正门进入房屋。”尽管这个规定看起来并不重要,但是,它是幸福之路的开端。凡是有理智的人都知道,当一 个人想进入一个场所,比如:房屋或办公室时,首先他要寻找门在哪里。找到门之后再从门进入那一房屋或者办公室。绝对没有从墙或从窗户进去之理。这是一个总 的法则,也是人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并不只是房屋和办公室才有门、有墙、有窗户、有一个或者几个门。  

  从根本上来说人的生活就好比是一个建筑物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门。人要想进入生活的殿堂,首先应该去寻找到这一殿堂的大门。第二步应该使自己习惯于始终走正 道。从正门进入生活的殿堂,寻求自己的幸福。俗话说,不应该放弃正道而去走弯道。放着门不入,何苦再去翻墙。这是一个总的法则。在生活中,具有真知灼见的 人始终努力在寻找进入生活之殿堂的正门,决不让自己被隔绝在生活殿堂的墙外而到处徘徊。

  有许许多多的人一生中徘徊在生活之殿堂的墙外,因此,他们便说,我活了这一辈子,生活对我来讲毫无意义。这种人总是生活在忧虑、和彷徨中,有时这种人会自命 不凡,大言不惭地说:“只有我们才真正地理解到生活的乏味,幸福都是骗人的,由于其他人的悟性差,所以,对于我们所尝试到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他们是无法尝 试到的。”这些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就象个瞎子一样,在墙外到处徘徊,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没有找到正门。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分清黑白,因而在不幸的深渊中 越陷越深,始终生活在黑暗之中。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话说就是,人完全具有感受痛苦的感觉,人有丝毫的痛苦其叫喊声就会响彻云霄。但是,当人面对幸福美满时就 会象死人和木头人一样。《古兰经》说道:“凡是具有信仰且行善的人,无论是男女,我会使他们具有生命,并过上幸福美满和没有忧虑的生活。此后,在另一个世界,我将给他们以最优厚的报酬。”这 段《古兰经》经文中最精彩的一点是:《古兰经》把没有信仰和做坏事的人视作是没有生命和没有感觉的,它说道:凡是具有信仰且行善的人,我将赋予他生命力, 并使他超越死亡。那时,他们就会明白,生活的意义、幸福愉快的意义何在。他们就会明白生活并不是没有意义和目标的,那时,他就会知道幸福的真实所在,以及 在这个世界上完全可以毫无忧虑痛苦地生活。真主的使者们指引了我们生活的道路。换句话说就是给我们指明了进入生活和幸福殿堂的大门。他们使人类懂得,胡做 非为、做恶干歹、为所欲为、骗人、背信弃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自我崇拜……这一切都不是能进入生活的殿堂、得到幸福、安宁和喜悦的途径。进入幸福生活 殿堂大门的是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刚正不阿,品德优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只有具有信仰并积极做好事的人,根据自己的信仰才能保障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和 喜悦,才能很容易地得到幸福。有段圣训说:真主把幸福和安逸放在了两种事物之中:坚信和喜悦,并把烦恼和痛苦放在了两种事物之中:怀疑和粗暴。坚信就是毫 不怀疑地相信世界有一个睿智的管理者主宰着它,凡是先知们所报喜和警告的(行善将得到善报,做恶将偿受恶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是迟早要实现的。任何人 都将看到自己的劳动所得到的结果,无论他付出的努力大还是小,好还是坏,善行将得到善报,恶行将得到恶报。一切工作都按照真主的命令与法规去做的人,会因 此而满心欢喜,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快乐。正如伊玛目赛佳德在向真主做祈祷时说的那样:“主啊!请您赞扬穆罕默德和他的后裔。请使我的信念达到最高的境界。请 使我的目的与动机成为最纯洁的,并使我的工作与劳动成为最优秀的。”幸福就是人在理智和思想方面具有最坚定的信念,在感情和心灵方面具有最杰出的工作,在 生活方面具有最廉洁的操行。

  人类幸福的支柱

  《古兰经》在时光章中以发誓的形式而强调指出:除了具有四种特性的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是亏本和不幸的。这四种特性分别是:信仰、行善、为真理而相互勉励、为 忍耐和坚韧而相互鼓励和嘱托。这就是人类幸福大厦的四个支柱。其第一根支柱就是信仰,这一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生活的支柱。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离开信仰就 感到无法生活,无法过上安逸的日子。人要想使自己的活动与努力的范围超出吃、喝、玩乐享受的圈子,就必须有一个动力和目标。没有动力和目标,人的任何活动 和努力都不会井然有序,也不可能充满活力和兴趣。如果用一匹马或一只羊来举例说明,我们就会明确地感到,马和羊是不具有我们所说的信仰的。因为它们活动和 努力的范围是极为有限的。它们所做的不外乎吃草、喝水、交配、照顾自己的儿女,是它们的本性促使它们这样去作的。它们渴了就毫不犹豫地去喝水,饿了就毫不 迟疑地去吃草。  

  如果人类的活动范围也只局限于人的本能和天性,那么,人也会凭本能而完成自己的工作。但是,人类的活动范围要比动物的更广阔。因为人类与动物之间所具有的另 一种区别就是,人的生活是集体性的。正是社会生活使得人从其他存在物中获取无数的益处。因此,面对他从中获取无数利益的社会,人承担着各种义务和职责。鉴 于人必须履行社会义务和职责,因此,人的本能和天性就无法再向人发号施令,在满足天性时所感到的快乐、享受和愉快在此是没有的。在此,人只感觉到自己肩负 着沉重的负担。比这更甚的是,他会感到在尽自己的义务时,有许多事物是违背个人天性和意愿的。履行职责需要他具有正直、忠实、奉献、公正、敬畏、纯洁、廉 洁的精神和情操。而他个人的天性则完全与此相反。因为他的天性要求他去享乐,为获得个人的利益而说谎、偷盗和背叛。天性唆使他不顾奉献、公正、敬畏、廉洁 和尊严,而达到自己的私欲。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发现,面对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得做出决策,要想获得巨大和最终的成功就得舍弃自己的私欲和暂时的享受。在 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人的精神不能因为自己拥有这些美德而感到满意和喜悦的话,人是无能经受得住种种考验和诱惑的。而人的精神之所以能对美德感到满 意,是因为精神具有动力。这一动力就是信仰,而信仰则是《古兰经》中所称颂的人类幸福的四个支柱之一。  

  使人类幸福的第二个支柱就是有许多人具有信仰,但是,却不作好事。这一问题乍看起来是令人费解的:一个有信仰的人怎么能不作好事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奇怪 的。因为有一些人的信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对真主、使者、天经、后世等具有着坚定的信仰。但是,由于许多错误的思想使得他认为:人仅仅有坚定的信仰 就足够了,人的工作是无足轻重的。也许有些人是依靠自己的信仰而工作的,但是,他却分不清好坏。也就是说,他因自己的信仰而完成了一系列工作,而这些工作 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

  使人幸福的第三个支柱就是,在坚定信仰、追随真理和行善方面相互勉励。人不光要有信仰、做好事,而且还要在言行中相互勉励、相互警告。应该使自己的社会成为一个人们争相作好事,人人向善的社会,千万不要使自己的社会变成一个以做恶、挥霍浪费、淫荡为荣的社会。  

  使人类生活幸福的第四个要素是在忍耐坚韧方面相互劝告和勉励。俗话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并不是始终都那么一帆风顺和平静的。人生的历程中充 满了无数的坎坷和灾难。人无论是愿意与否,都得经过这些艰难的历程。因此人们之间应该经常相互勉励和劝告对方,应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古兰经》在精灵章第十七节经文讲道:“人们如果坚韧,我会从自己仁慈的海洋中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水源。”

  信仰与行善

  在《古兰经》中,有许多词语和句子因多次重复使用而成为大众化的语言。这其中重复提到的词语就是:信仰与行善。在此可以理解到《古兰经》在多大的程度上 把人类的幸福全部倾注在这两个词语当中。当然,《古兰经》所讲的并不是任何一种信仰,而是信仰永恒的、万能的真主。在此我们有必要做出阐述:

  第一:毋庸置疑的一点就是:人类生活的一大基础就是信仰某种事务,并依靠一种原则而对某一事物给予切实的思考,并诚服与它。最可悲的就是人没有信仰。这种人的思想和感情是混乱的。因此,在这种人看来,整个世界犹如他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一样是杂乱不堪的。  

  第二:人所信仰的事物应该是好的事物和具有神圣性的,以便成为人当之无愧的崇拜物,为它而献身。换句话说,最好人在今生今世有一种信仰和道路。并始终遵守这 一信仰和道路,以便不要成为一个摇摆不定的人。但是,所有的信仰和道路并不完全是神圣的,因此,也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有许多信仰和道路是超不出唯利是 图和自我崇拜的范围的。显而易见,凡是其根本和基础是自我崇拜,其中心目的只是享受的话,这种信仰是不值得人在其道路中牺牲自己的。葬送在这种信仰的道路 中是不理智的。而那一值得人为之献身和奋斗的信仰是超出物质利益的范围的。  

  第三:人所信仰的事物应该是超越于所有的神圣存在的。对这一神圣存在的信仰就是信仰所有的实在。神学家们对一项规律给予了肯定,那就是独一的真主是包容在所 有实在之中的,如果真诚信仰独一的真主的话,那就包括对所有实在的信仰,因为,所有的实在是源于真主的本体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均是源于纯洁独一的真 主的,《古兰经》讲道:“你说:真理是来自于真主的。”《古兰经》没有说真理是与真主同在的。说真理是来自于真主的,这 说明,真主是高于我们所说的真理是与真主同在的。因为,真主是本体,一切真理都是源于真主的本体的。《古兰经》一再重复的信仰就是信仰独一的真主。也就是 说,信仰知识、智慧、力量、制度、安排、公正,并信仰这个世界中的真理和值得肯定与有益的事物。  

  第二个基础就是做善事。人类是具有灵魂、肉体、和心灵的。人的心灵必须要保持安定和具有信仰。而不应该使心灵处于恐慌和不安之中。而人的身体则尤如一颗树一样,要开花结果。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着的世界,是一个奋斗工作着的世界。从最大的天体到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粒子,它们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工作,没有丝毫一点是例外的。 人同样也是逃不脱这一规律的。因此,人也同样得工作。比如说,人的灵魂与大脑,无论如何,人也无法使它停止工作。因为人的大脑时刻不停地在工作。甚至就在 睡眠状态中,人的大脑和灵魂看起来似乎完全处于休息的状态。但是,科学家们认为,人在睡眠中,人的大脑和灵魂都仍然在不停地工作。从身体的角度来讲,人也 没有完全休息。但是,鉴于人类被创造成是自由的、可以自己选择的人,所以,人的工作范围就比较广。人可以做有益的工作,也可以做坏事和有害的事。人完全可 以行走在奔向完美与幸福的道路上,也可以走在通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中。从这一方面来说,人是需要引导的。要奉劝他做好的工作。比如:人的大脑和灵魂始终处于 工作的状态,人所从事的这一工作也许是好的工作,也许是坏的工作。如果我们把灵魂放开的话它会完全遨游于对过去往事的回忆中,似乎它在原地踏步,并没有向 前迈进。但是,如果我们从思考的角度调整一下灵魂,使它有规律的工作,使它做好的工作,有规律、科学的思考问题,那时,灵魂思考出的问题都是崭新的和正确 的问题。现在,我们再倾听一下先知穆罕默德留下的哲言,他教导我们:“思考一个小时要胜于六十年的拜功。”在此所指的意思就是应该把人的灵魂往好的方面 用,无论是从精神还是从肉体方面都不会有片刻休息停顿的机会,而是在不停地努力工作和奋斗。但是,究竟做什么样的工作呢?这就是《古兰经》所提出的善功。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明白,人类的幸福有两个支柱,第一是信仰,第二是工作。但是,并不是随便任何一种工作,而是应该信仰崇高、万能、仁慈的真主,信仰知识、力量、智慧、规律、生命、和幸福的源泉——真主。善功就是人应该做有意义、有价值、完美、事迹永存的工作。

  顺主者荣,逆主者辱

  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说道:“谁要是打算过没有钱但能富裕,没有亲戚朋友和佣人但能受人尊敬,没有官职权势但能荣耀的生活,其道路就是不要因犯罪和违背真主的法令而受辱,应该通过顺从真主而获得荣耀与尊严。”

  当然,钱财会使人富足,亲戚骨肉和佣人会使人受到尊敬,而社会权势会使人获得荣耀。但是,所有这些都是物质工具,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所有人的钱都不可 能多到无求于人的地步。或是有那么多的亲戚朋友和骨肉,在他们的维护下受到尊重。那有限的社会权势也只不过是掌握在有限的几个人的手里。但是,真主把一种 富裕、尊严、荣耀,非常公平地在所有的人中平等的分配,所有的人都可以获得,只是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必要的努力。那就是学习建立在认识真主、敬畏真主的基 础上的生活原则。信仰和敬畏真主的人,以及有信仰、具有优良的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人不由自主地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这样的人无形中就获得了尊严和荣 耀。同时,只要他有所需求,人们就会把他当做自己人和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一样对待,所有的人都会与他同甘共苦。因此,物质享受是有限的,如果人所追求的目标 只是物质需求的话,任何时侯都不会满足的。因为,每当这一愿望和目的达到了,立刻就会有更大的物质需求摆在他的面前。他始终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之感。要知 道,安宁和知足是幸福之本。做具有精神意义的工作会使人的精神得到满足,并使人感到满意和安宁。这就是先贤们所说的,尘世虚妄的愿望犹如盐水一样,人喝的 越多也就越感到饥渴。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旨在不要让我们陷入贪得无厌的深渊之中,让我们的生活行走在正确幸福的大道上。他们说此话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过一 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浪荡生活。人类在这生活的海洋中应该向着大洋的彼岸前进,当然,理智与知识之舟井然有序的运行是一回事,而陷入贪婪嫉妒、斗争、不幸 的漩涡之中又是另一回事。那艘陷入了大海的漩涡之中急速打转的船,也同样在运行。但是,这种运动并不是驶向幸福彼岸的运动,而是在走向死亡与毁灭的运动。 生活原理和众先知所走过并指引我们生活的是一条光明端庄的大道,并不是让人唯利是图、贪婪吝啬和作守财奴。也并不是让人只一味的挣钱,却毫无正确的目标和 理想。聚敛财产从社会法和践踏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讲是一种犯罪的行为。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也只不过是一种受折磨和十足的可怜虫。因为,此君为了聚敛财产而承受 了重重艰难,为了更多的聚敛财产而奔忙了一生。但是,等到财产聚敛多了,自己也老了,活动不了了。此时,当他想到自己一生省吃俭用,千辛万苦,攒下的钱财 能否被子孙后代所守住,他的子孙是否会因为挥霍浪费而感到忧心如焚时,会因为日夜的忧虑不安最终一命呜呼!自己劳苦了一生,到头来唯一所享受到的就是痛苦 和忧虑,以及到后世将承担的责任和受到严厉的清算。  

  伊玛目阿里说道:“有许多人是非常令人感到惊奇的,他们在今世极度地吝啬而象穷人一样过着艰难的生活,而在后世将会象富人一样受到清算,将会问他:你的财产 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聚敛了起来而没有花费?或是为什么花费在了不正当的地方?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害怕贫穷的人省吃俭用、不花分文,由于吝啬而积攒了一大 笔钱,当他们有了钱财达到了自己日夜向往的目标时,他又对自己的富足感到忧虑,因而一天一天的与富足拉开了距离。因为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穷人吃不 上好饭,富人吃的全是好饭。穷人不穿好的衣服,富人穿的全是好的衣服。穷人住的是破旧的房屋,同时,也没有什么象样的家具和摆设。而富人则应有尽有。令人 惊奇之处在于,有些人非常有钱,但是,由于吝啬而既不舍得吃也不舍得穿,也不购置好的家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有钱过的是穷日子。是的,这就是因为人偏离 了生活的端庄大道而陷入了贪婪、吝啬、追求名利的漩涡之中。前辈的先贤们并不想让我们失去对真主所赐恩惠的享受,而是想抓住我们的手,把我们从不幸的漩涡 之中拯救出来。

  生命之可贵

  在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的演讲中,有一部分是以劝告的形式讲的。他的这些讲话非常详细,并且篇幅很长。他有时对阿里、有时对阿卜杜拉·马苏德,或是艾布· 赞尔·安萨里等人做的演讲,用词却均是复数,是针对大众的。先知之所以这样做也许是因为想让这个人承担起背记、或向他人传达这一讲话内容的重任来。因为当 时先知所做的一项工作就是鼓励人们把当时所听下来全部牢记在心。并记录下来传播给下一代。他曾说过:那些在场的人们向那些不在场的人们传达,但愿你们今天 从我上所听到的话,将来能够传达给其他人。正是因为真主使者的这一强调和嘱咐,后来在伊斯兰教中涌现出了“圣训学”这门学科。广大穆斯林以精益求精和无限 的忠诚向后来的人传述着先知的圣训。一代接着一代,到后来又涌现出了“人物学”。也就是专门研究传述圣训者的状况。看他们是否可靠。现在我们就引证一下先 知嘱咐艾布·赞尔的一段话:“你应当今日事今日毕,因为你只属于今天,只有今天才属于你。而未来的日子并不属于你,你应当做有益、必要的和受真主接受的工 作,切莫拖延!艾布·赞尔啊!你应当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寿限,那不是你的钱财!”先知的这段话是教导人们要珍惜自己的寿限和生命的机会。令人遗憾的是, 在许多人看来,再没有比时间和自己漫长的一生更廉价的东西了。其实,人的一生对于人来说就象是一所学校,在学校里的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非常珍贵的。课 间休息的几分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一下自己的精力,以便能够更好的利用好下一节课的时间。而人的一生也应该这样有步骤的做出安排,以便不要蹉跎岁月,浪费时 间,虚度年华。  

  博学家衡里是伊斯兰教学者中闪光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当时一流的法学家。他关于伊斯兰教各个学科著述颇丰。他多年求学在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华哲·纳赛尔丁的门 下。他说:“我在老师门下求学的那几年中,从来没有见过他撇弃最微小的教法嘉行(穆斯台罕布)。也就是说,他的生活日程安排得如此井然有序,以至于任何事 情都是按时完成的,即便是出去散步也同样是按照教法所接受的形式来进行的。”当然,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而在休息和玩耍时 就要玩个痛快。  

  人取得成功的一大条件就是懂得时间的价值。假设一个青年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得到了一大笔遗产,他便疯狂的挥霍的话,人们都会对他感到惊奇和遗憾,并会预料到这 位青年的不良结局,都知道这个青年将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我们大家都会碰到这样的人,都会为这样的人感到遗憾。然而,我们自己却对最昂贵的财富——时 光和寿命毫不珍惜。因为我们犹如那挥霍自己财产的青年一样在浪费和虚度自己生命的时光。这也足以说明,我们大家对钱财的认识要比对自己的生命和时光的价值 认识更深。一般来说,那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是不侵犯他人权利的,也是敬畏真主的。恶霸往往会霸占他人的财产,损坏他人的东西。但是,有时他也会从自己的 财产中拿出一部分作为赔偿。这些人有时会尊重他人的利益和财产,但是从不尊重他人的时光和权益。他们寻找各种借口消磨他人的时光,比如失约,这一切均说 明,我们大家对先知的话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没有理解先知富有哲理的话,他说道:“人的时光与寿命要贵于人的财产。”如果我们损坏了某人的财产, 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财产来赔偿。但是如果我们浪费了某人的一点时光的话,我们能用一点时光来赔偿吗?  

  伊玛目阿里说过:“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均在飞速地逝去,它们均是离我们而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永不返回的。在死亡来临我们的最后时刻,我 们宁可用自己的一切来交换,以使我们能多活一年、或一天、或一个小时,能让我们再好好地观察一下这个世界,并在那一天、或一个小时之内弥补过去所失去的机 会。”

  《古兰经》是这样描述那些游手好闲、荒废年华的人们在死后追悔莫及的情况。他们哀求道:“主啊!求你使我们返回尘世吧!以便我们通过做好事来弥补我们的 过失。但是,有人回答说,绝没有返回的余地。”  据记载,曾有一个敬畏真主的人,他在自己的家中为自己挖了一个坟墓,他过一段时间到里面去躺一会。他对 自己说:“假设我现在已经死了,我会向真主乞求让我返回尘世,以便能够通过更多的做好事来弥补我的过失,我现在假设我是这众多乞求者当中唯一获得准许,可 以返回尘世的人,因此,我就要更多地做好事。”这位虔诚的人就是这样鞭策自己的。

  人不应该疏忽自己生命历程和自己的所做所为,而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反醒自己的过失,应该想到自己的生命每时每刻在向前飞奔。生命的里程在不断的缩短,应以儿童、青年和老年为借鉴,应该切实地懂得今世是一片耕耘之地这句哲言。  

  令人心急的一件事情就是渺茫的希望。渺茫的希望就是浪费时间的一种心理。他认为自己还拥有长远的未来,将来再补偿也不迟。然而,任何人都不会知道一个小时之 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伊玛目阿里讲道:“你们切忌成为这样一种人,即:既向往后世的幸福,却又不付出丝毫的代价和劳动,同时,也因具有悠长的希望而推迟忏 悔。他始终都对自己说,时间还多得是,以后再做也不迟。要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现在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先知穆罕默 德嘱咐艾布·赞尔的话,他说:“绝对不要因为希望渺茫和认为时间富裕而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做。要知道,只有现在才真正地属于你,过去的已经离你远去而 不再返回,未来还遥远而不可及。要思考、要注意、应该很好地抓住现在的时光。”

  今世是后世的耕地

  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说道:“今世是后世的耕地。”在《古兰经》第十七章第18-19节经文中这样说道:“凡欲获得今世生活者,我将在今世以我所意欲的报答他们中我所意欲者。然后,我将以火狱惩治他们,他们将受责备,遭弃绝的进入火狱。凡欲获得今世并为之而尽了自己的努力的信道者,这等人的努力是有报酬的。”然后,真主又接着说道:“这等人和那等人,我都要以你的养主的赏赐资助他们。你的养主的赏赐是不受阻碍的。”

  在这段经文中所使用的养主一词,意为养育整个世界和人类的主。然后,又说道,任何人所追求的任何目标,我都将使他如愿以偿,你的主的恩惠是不受阻碍的。 同时接着说道:由于我是全世界的养主,我的一项事务就是养育,并使这两种人在各自的道路中如愿以偿。是的,世界的规律就是你播下什么种子,你都应该去努力 的培养它,使它茁壮地成长。这个世界是有利于耕耘的场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完成的,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播下的种子。因此,先知穆罕 默德说道:“今世是后世的耕地。”每个人在今世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不会消失的,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会进入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这个世界,经 过一个时期的萌芽之后就会破土而出。

  在《古兰经》中讲述了一伙穆斯林和一伙犹太教徒之间争论的场面。双方都说,我们的主是不会清算我们的罪过的。就此下降了专门的《古兰经》,其经文的大意 是:你们应当谨防你们的痴心忘想。你们双方都不对,既不象你们这些目光短浅,不了解伊斯兰教真谛的穆斯林所想象的那样,也不是那一伙人想象的那样。凡是在 今世种下不良的种子的人,除了恶果之外休想获得好的果实。真主的法规是不可更改的,真主派遣使者们来教导人们要在自己的田地中种下优良的种子,并教导人们 赞颂全世界的养主,他使每一种物质都向着自己应该的完美方向发展。他使任何一种植物都按照一种特殊的形状生长。如:小麦、玉米、和耶枣,各有不同形状的茎 与叶。李树、苹果树、桃树、和葡萄树各有各的形状。真主在养育着所有的存在物,并使其向着完美发展。人从自己的个人与幸福的角度来说,应该为自己负责任。 应该知道他所做的任何一样工作都是在这个庄园中所种下的一粒种子。如果他种下的是优良的种子,那么他将收获的是良好的果实。如果他种下的是恶劣的种子,那 么,他收获的将是苦果。任何人都不可能种下恶劣的种子而收获甜蜜的果实。真主的使者特别疼爱他的女儿法图麦,把她视作是自己的存在的一部分。尽管如此,他 却对他的女儿说:“我可爱的女儿啊!你应当自己为你自己工作,你应当在你生活的园圃中为你自己的幸福而播种幸福的种子。因为我无法使你富足,你也无能享用 我的劳动成果。”真主的使者为圣以后,在他的亲戚们所召开的一次集会上号召他的亲戚们要敬畏真主,谨防自己的所做所为的后果。他警告他们说:“阿布杜·孟 塔里布的子孙们啊!你们不要抱幻想,也不要说,穆罕默德是出于这个家族的,我们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我们的靠山。要知道,在真 主的天秤面前,任何人所做的一丁点善恶都不会被忽视。任何人都不能以他为靠山,而为非做歹。”

  有一个人要求伊玛目阿里送给他一句箴言,伊玛目阿里告诉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要加入那些即希望得到后世、高尚的品位,却又懒惰而不去努力奋斗的人之列。不付出劳动是得不到幸福的!”

  人是自己的老师

  伊玛目阿里说道:“在你们被清算之前,你们自己应当首先清算一下自己。在你们被秤量之前,你们自己应当首先秤量一下自己。”

  这是一个最有益和最可靠的教导。关于这个教导我们有必要加以解释。文明人对这一问题是不会有任何怀疑的。正如一棵树、一朵花和一匹马均需要有人专门照料和培 养那样,人也需要培养。在此,我们没有必要就果实或动物需要调训做出解释。因为现在就连那些最不开化的人也懂得调教动物、开垦种地、和培植花草树木。也 许,他们还没有掌握培育花草树木的秘诀,但是,他们知道培育花草树木和调教动物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谈谈人,文明人和野蛮人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 是,那些愚昧无知和头脑简单的人认为,人就是人,人并不象动物或植物那样需要培育。一个野蛮人部落的酋长决不会认为自己的子女需要教育。甚至,他会把自己 的儿子受教育视为是对他的子女的一种蔑视。也许他会这样认为,部落中最低贱的人应该与动物毫无两样,因此才需要教育。但是,他的子女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 需要接受教育和学习生活中的礼仪和高尚的道德的。但是,一个有知识的文明人决不会这样想,他会认为,由于他的子女是人,因此就比一匹马、一只鸽子、一朵 花、一棵树更需要教育,犹如如花草树木由于是有生命的植物需要培育那样。这说明了它们的完美而并不说明它们的缺陷。另外动物比植物更完美一些,因此,动物 就比植物更需要培育。人由于比动物更完美,所以就更需要教育。人具有特殊的潜能,因此,人的子女就更需要培育和学习良好的知识和礼仪道德。人人都知道人是 需要教育的,但是意见不同,有一部分人认为人犹如动植物那样,必须得到他人的培育,另一个人必须做他的园丁。无疑,人是需要老师和保育员的,他们都是人的 引导者。但是,人并不是一块价值昂贵的金属和石头,必须交给一个精练的工匠,去敲凿和雕琢。他也不是一朵花,任何人都可以一伸手就能摘到。同时人也不象鹦 鹉那样只知道重复他人的话语。人是具有自由和独立意志的。也许,人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人最终应该进行自我反省,自己为自己做出抉择。只要自己不 进行自我反省的话,别人的思想是不能对他产生丝毫影响的。就此,先贤们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内心进行自我反省的话,他人的劝告对他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这一切都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在接受教育方面是不同的,仅靠老师的教育是不够的,每个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老师,应该具备两种人格,一方面应该成为发号施令者, 另一方面应该成为遵守命令者。一方面应该成为劝告者,另一方面应该成为接受劝告者。即充当清算者,又充当被清算者。在《古兰经》中讲到了人所具有的“良心 的责备”,顾名思意其意义是人在做错了事情后,会受到良心的责备,没有一个人能够例外。因此,每一个人在做了错事时将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和折磨。

  这是人的一个明显的例子,也许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也就是说,人并非具有两个灵魂和两个人格,一个是统治者,另一个是被统 治者,一个是劝告者,另一个是被劝告者。正如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说:真主之所以把这一存在物称为人,是由于人是由各种不同的特性和倾向组成的。因 此,在人的存在中有一种类似双重性格的状况出现。如果让两个人合作,相互之间签定协约,并在合作期间相互监督,在年终结算之时,共同分享或承担损失。假如 双方均兢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同时也没有犯什么差错,也没有背信弃义,他们会共同祝贺,相互欢喜。相反,如果有一方没有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过分地挥霍浪 费,或者背信弃义,一定会受到对方严厉的谴责和惩罚。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在人的存在中有两个对立面存在。一方面人应该尽量满足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和爱好。 另一方面,应该给自己约法三章,始终严以律己,自我监督,并在年终和月末或者周末进行自我反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犯有什么过失。如果发现自己犯有某种过 失,应该严厉地责备自己并保证不要重犯这种错误。所有这些均说明,人是需要教师的,但是,外在的教师是不够的,人应该自己作自己的老师。

  自我批评

  《古兰经》第五十九章第18节经文讲道:“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个人应该想想自己为明天预备下了什么,你们应该敬畏真主,真主确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

  这段《古兰经》命令人们要监督自己,并把人的工作比喻为是人的旅费和生活用品。在旅行之前,先将自己的生活用品寄出去,然后自己再去。

  一般情况下人很少注意这一点,即:只有努力工作才是幸福的源泉。人今后两世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做好事。由于人对这一点很少重视,所以在工作中就会疏 忽大意。然而,如果人信仰后世的话,就应知道:后世是由人在今世所作的一切好事而筑成的家园,这座家园的砖木结构,墙壁顶棚以及其整个建筑无一不是由善事 这一原材料构筑而成。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今世做了善事,这些善事在后世就会完全以幸福的家庭建筑、花园、河流的形式具体地展现出来。即便是我们对后世的 信仰是非常薄弱的,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知道,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幸福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和思想方式,以及我们的动机与道德行为。在古时侯,伦理学家们 就命令人要反省,也就是进行自我清算,审视和检查一下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没做。为什么某些事情现在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在另一时间却没有这样做?人面对自 己应该象一个检查官,在进行检查一样。应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被检查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没有查出任何问题的话,他会嘉奖几句,如果,查出此 人的所做所为违反了法律,轻者将对被检查者处以警告和惩罚,重者将被判处拘禁或正法。也许会有人这样想,反省是那些修功办道者的所为,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 子来说是没有什么可以自我反省的。但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首先,《古兰经》命令人们要进行自我批评。第二,众先知没有把这一命令只规划给某一阶层。《古 兰经》所发布这一命令的对象是有信仰的人。也就是说,凡是有信仰的人,他相信今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一本明帐的,在将来一定会受到清算,那他就要进行自我批 评。伊玛目阿里说道:“在你们受到清算之前,你们应当进行自我清算。”难道后世只有修功办道者才受到清算?不!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都将受到清算。因此,凡 是对真主的公正、对清算日、对自己的最终归宿稍有信仰的人都必须进行自我反省。一位杰出的伊斯兰教伦理学家这样说道:“先贤们告诉我们,凡是不进行自我批 评的人,要么是对另一个世界没有信仰,要么是理智不健全。否则,一个有信仰的、坚信《古兰经》原理的人,怎么能不进行自我批评呢?一个信士在今世做一点点 好事者,在后世将见其报,他怎么能在行动中糊里糊涂,不分好坏地往出寄发自己后世将永远赖以生存的生活用品呢?如果我们以宗教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法令,我们 就会明白,这一法令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一阶层或某些人的。也就是说,反省这一义务是普遍性的义务。这一义务在成为宗教义务之前首先是符合理性和全人类的义 务。一个大学生应该不时地检查自己,看自己的功课是否全部掌握了,是否充分利用时间了?自己的考试是否能够通过?一个政治家如果发现自己的工作没有进展, 或失败了,必须在其他人查出责任之前,自己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计划和工作,自己的计划或工作遭到失败的原因也许是由于自己的工作失误所致。最有理智的人和最 正确的教育就是检查自己的过失。也就是说,人应该检查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以便找出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改正。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不犯错误的,这本身就是一 种错误,人是难免要犯错误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人不要重复那一错误,应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一个有信仰的人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之间的区别并 不是一个会犯错误,而另一个不会犯错误。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有信仰的人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再犯那一错误。而没有信仰的人则屡次犯同一种错 误,而且从不改正。在此,我们共同祈求真主,使我们经常从我们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为戒。

  持之以恒与成功

  伊玛目阿里说道:“坚韧、克制的人决不会失败。尽管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很长的时间也罢。”成功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无论人处于何种地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在寻找获得成功的途径。

  很明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心里总是充满了希望。他总是在思考有效的途径,以便帮助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但是,人与人所采取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些人想入非非,总想通过幻想来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有运气才能使人获得成功。在他们看来,人生来就具有特殊的运气。 如果人生来就幸运的话,那么,任何事情都无法使他不幸,他只需坐享其成,守株待兔,运气会自动叩响他的大门。如果生来就不幸的人,无论是知识、信仰、工 作、还是道德都无能使他获得幸福。无论他向哪一条正确、端庄的大道迈出步伐,不幸的阴影都会伴随着他。正如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不幸的人盖寺,不是寺的 房顶踏下来,就是寺的礼拜朝向盖偏。”遗憾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在人们中广为流传。很明显,如果人现实一点,考虑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一下科学性的问 题,运用自己的理智,人就会明白,所谓的机遇、运气只是一种幻想。理智和宗教均不承认运气这一问题。真主并没有使人生来就是个倒霉、晦气的人,也没有使人 生来就运星高照。人的运星并不是倒霉到无法幸运的地步,也不是幸运到无法倒霉的地步。人的运气就是人的精神的写照,人的精神和灵魂既可以成为纯洁的,也可 以成为肮脏的。知识、学问、信仰、虔诚、长久行善可以使之成为光亮的、纯洁的。愚昧、迷信、固执、放荡可以使之成为肮脏的、黑暗的。《古兰经》第七章第2-3节经文讲道:“我确已用混合的精液创造人,并加以实验将他创造成是聪明的,我确已指引他正道,他或是感谢或是辜负。”这 节经文说明:人是被创造成自由的,人有选择权。人应该区分正邪之道,正直地做事,以免堕落。有一部分人在寻求获得胜利的途径,他们知道,不应该依靠不现实 的幻想。他们只依靠现实所存在的因素。但是,在存在的因素中,他们忽视了自身的能力,只乞求、依靠别人。他们想通过走后门,拉关系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 人就象将冻僵的蛇放在自己的怀中一样,终究害了自己。他们轻视了自己的人格,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所生活的那个他们自认为是腐败的、完美和能力不起作用的 社会,那个只有走后门、拉关系才能爬上去的社会,最终将分成两伙,一伙人靠拉关系走后门往上爬,而另一伙人则靠自己的能力和独立。为什么社会上走后门拉关 系的习俗成风,而人们却不象那一小部分人那样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当寄生虫呢?正确的道路是,人不应该忽视自己潜在的能力和人格。的确,这个世界确实是个 具有因果报应的世界。但是,所有的因果都与我们紧密相连。真主创造每一种存在物,都赋予他与其人格相符合的能力。这一规律并不只是局限于人类,而是包括所 有的存在物。它们的这种能力成为其谋求幸福的途径。使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人所具有的成功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工作,需要人的忍耐和坚韧,没有毅 力将使人无法从事符合自己能力的工作,导致人常常半途而废,象狗熊掰棒子那样,最终一无所获。有许多人在科学、艺术、工艺、文学、欣赏能力方面具有非凡的 天资。但是,由于不能持之以恒,常常换工作,而不能成功,甚至连自己的天资的一半都没有用上。也许在学校里总是落后于他的人,由于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而取 得进步,使大家刮目相看。

  当人们听到或看到有人做了一件大事,比如:发明创造或发掘文物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真是一个天才啊!他的能力多么地非凡啊!他的脑子真够用!人们把一 切成功均归功于他的天资、智商,以为那些人就那么聪明,只需要几天、几个小时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但是,人们怎么能知道他们背后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呢?人们 均忽视了一个基本因素,即:耐力与持之以恒。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人三十年来将沙漠地带挖了个底朝天,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某个历史文物。任何人都决不 可能宣称某时代的某个发明家是当代最聪明的人。因为,有人可能比他更聪明,但是,由于不具备持之以恒、忍耐的精神而没有取得类似的成功。

  人享有的巨大的优势——选择权

  哲学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型的动物。也就是说,人在生活中是需要相互合作的。相互合作这个词意味深长,它的意思是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因此,需要制定各种法 律、法规,进行分工,建立各种社会公德和道德规范,如:公正、相互体贴、善待人等。一个建筑工人用一定数量的砖、灰、土、铁和水泥可以建造一幢楼房。这些 建筑材料在若干年中一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共同经历着风吹日晒。请问人们相互之间的合作是否也是如此?另外,有一些动物,如蜜蜂、蚂蚁、 还有一些山中的动物也同样过着集体生活。其中有些动物之间的分工是非常细的。他们极为认真地完成着各自所肩负的集体职责。如果人们对一些昆虫复杂的集体性 生活进行研究,他们就会发现这些昆虫的社会性生活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但是,人的生活与这些昆虫的生活是不能做比较的。最起码从简单和复杂的角度来说也 是无法比拟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动物是在自己本能的驱使下进行工作的。也是根据自己的本能而分工,遵守法规。动物的本能性活动近似于人身体的自然活 动。如: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肺、胃、脉搏等均按照固定不可违背的规律工作。但是人在自己的一切活动中则不是这样的,而是自由的具有选择权的。因此,人们相 互之间要进行分工,这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所具有的最大的区别。摆在人的面前的始终是两条路,人必须在这两条路之中选择一条。但是,那些群体性动物,如:蚂 蚁、蜜蜂则不是这样的,摆在它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对它们来说是没有选择的余地的。因此,《古兰经》第九十章第8-10节经文关于人而说道:“难道我没有为他创造两只眼睛、一条舌头、两片嘴唇,并指示他两条明显的道路吗?”这段经文中讲的两条道路就是正道与邪道。比如:有两条道路通往山上,一条会使人通过山口而寻到大道,而另一条则引人走向悬崖绝壁。正如《古兰经》第七十六章第2-3节经文讲道:“我确已用混合的精液创造人,并加以实验,将他创造成聪明的,我确已指引他正道,他或是感恩,或是辜恩。”  

  这就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最大特点。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基础。同时也是真主派遣使者,降示天经的根本所在。降示天经和派遣使者的两个神圣目标之一,就是在人类社 会中建立公正和平等。《古兰经》在铁块章中明确指出,派遣使者的目的就是公正的生活。事实上,天经和先知是为了在自由的社会中建立公正。正就是为维护自由 才使得人制定了各种法规、学说、哲学、伦理道德。正就是这一自由才使得人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如果人象心脏、自己身上的各个器官那样机械地有规律地活动, 那么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也就是说,人是因为自己的本能而成群的集合在一起,并按照自己的本能不问所以然,而机械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再用不着法律法规、奖赏惩罚、书籍和语言了。因为人是具有自由的,所以,自由是人优越于天使的根本。因为,天使只在一条道 路上行驶,摆在天使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崇拜真主和纯洁的道路。然而人却具有两条道路,即善道和邪道。人既可以达到完美的最高境界,也可以陷入邪恶 的最恶劣的深渊。人如果走通向完美的道路,并与自己的私欲不断地斗争,他将达到人性的最崇高的境界。但是,这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语言的恩典

  真主赐予人的恩典越多,人就越应该感谢真主。这里所说的感谢并不是动动舌头说声感谢就行了。首先,我们从内心里必须有一种感谢真主的感情。其次,我们应 当知道,我们所要感谢的是伟大的真主,他无求于他所创造的。无论是嘴上的感谢,还是发自内心的感谢都是无益于真主的。真正的感谢是我们应当知道,真主为我 们所制定的义务和责任中都有什么样的恩典,从而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伟大的安拉以义务的名义,赐给我们诸多的恩惠,并教给我们正确、合理的使用方法。比 如:真主赐给我们人类的恩惠之一就是语言。哲学家们均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语言。因为讲话是阐明人的思想的最好用具。

  《古兰经》讲到了仁慈的安拉因自己的仁慈而创造了人,并教会他讲话。正因为语言这一能力而促使人能够了解彼此心里的意图。让人们了解和阐明自己或他人的 思想、状况。也由于这一能力导致知识由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如果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一起生活。这一恩惠是值得感谢的。但是,我们 应该怎样感谢真主呢?语言是阐明真理的工具,并不是用来撒谎、说坏话、造谣、中伤、和伤害人的。真主创造它是为了让人揭示真理的,而不是让人隐瞒真理。它 应该成为引导人们的工具,而不应该成为使人迷误的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工具。

  伊玛目阿里说道:“真主将不接受人们的任何工作,哪怕他历尽千辛万苦也罢。除非他的工作不具备下面几个特点(或者具备了但是他做了忏悔)。第一个是不举 伴真主。举伴真主的人,其工作将丝毫不被接受。第二是无理杀人,即由于个人恩冤,为了出气而杀害无辜。第三是将别人做的工作成就揽在自己的身上。第四是为 了讨得人们的欢喜而在真主的宗教中制造异端,从而使人们误入迷途。第五是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当面是朋友,背后动刀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先知说 道:“我对两伙人很放心,他们不会伤害我的民族。另一伙人使我忧虑重重,我的民族的所有的灾难都由他们带来。令我放心的两伙之一是真正的信士,令我担心的 那伙人是真正的伪信士。很明显,由于真正的信士信仰坚定,所以他们的信仰足以阻止他们从事有害于穆斯林民族的事。而不信道者无论是从内心还是外表都不信 道,所以,他们并不令人可怕。因为当公开的虚妄和公开的真理,公开的信仰和公开的不信相较量时,必定是信仰占上峰。我所担心的是伪信士们表里不一。他们表 面上虔诚,但是内心却顽固不信。表面上象只温顺的羊,实际上是只吃人的狼。”语言是真主赋予人的最大的恩典,也是干罪的最好的工具。因为撒谎、中伤、造 谣、两面三刀、阳奉阴违都是语言所干的一种大罪。

  伊玛目阿里在自己的祈祷词中说道:“主啊!我曾许诺去做,而又没有去做的事,求您原谅我。主啊!我曾用自己的语言去寻求接近您,而我的心又违背了我的语言, 求你原谅我!主啊!求你原谅我的眼睛所干的罪过;求你原谅我的语言所干的罪过;求你原谅我的心的疏忽;求你原谅我的舌头所干的罪过。”

  工作在引导人类中所产生的影响

  有圣训传述说:“你们应当号召人们向善。但是,要言传身教。做实际的工作。虽然阿丹的子孙们有思考的能力,应当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但是,他们却受到别 人的工作和方式的影响。当我们想把一群羊从过道中赶过时,刚开始我们会面临困难,因为任何一只羊都不会单独走上那条路途。所有的羊群都聚集在一起,狂欢乱 叫,但是当想法把一只羊或几只羊赶上那条路时,其他的羊会自动紧随其后,想拦也拦不住。当我们看到无语言无感情的羊这样时,开始,我们会感到惊奇,但是,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人类也象羊那样,具有一种效仿别人的行为的能力。人有可能效仿做善事、好事,有可能效仿做坏事。因此,行善的人象其它人那样得 到好的回报,做恶者也象其他人一样得到恶的惩罚和恶报。既然人具有这种效仿的能力,那么,思想家们则可以利用人们的这一感情,指导人们向善、行好。引导人 们向善的人自己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自己做了善事,另一件是引导了人类。  有两种方法可以引导人类,一种是劝告和书写,另一种是身体力行。身体力行比说 更有价值。先贤们说:说二百句话都不如做半件好事。我们伟大的先知劝戒人们在要求别人做事之前,自己先身体力行。这样会对人的灵魂产生深远的影响。能控制 人的心灵和感情。只说话,人听后就完了,但是,人的行动会在其他人的灵魂中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在劝告别人时,首先自己要有一种信念,要热血沸腾,当自己具 有一种信念时,自然会身体力行的,不会毫无影响。先贤们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人们的,而不仅仅是语言。  关于真理、公正、秉公、慷慨、虔诚、宽洪大量、奉 献、自由等问题不断地进行讨论,是因为不能真正的秉公办事、执行真理,不能在现实中宽洪大量、奉献,就没有自由的灵魂。当人遇到执行公正、追求真理、虔诚 敬主、精神自由的人时,自然而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产生一种好感,喜欢他。这就是哲学家的讲话超不出书本的范围而众先知的教义却风靡世界的原因。几个世 纪以后,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时,众先知所掀起的波浪仍然存在,并且日渐重要和伟大。这一波浪就是身体力行的效果。只凭语言是不会留下什么影响的。语言所掀 起的波浪不值一提,很快就会被更大的波浪所淹没。伊玛目阿里讲道:“宣传真理、推论真理比任何事物都更容易,但是,要想执行真理就得约束自己,不放纵自 己,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时侯人就犹如要穿过一道窄窄的过道一样,充满艰辛。”

  伊玛目阿里讲道:“在我自己不做善事之前,我决不命令你们去行善。在我自己不抛弃恶习之前,我不会禁止你们去干。”公正的历史和伊玛目阿里的生平证明了他的话。有谁能够宣称他在为人民服务、崇拜真主,公正和遵循原则方面能抵得上伊玛目阿里呢?

  信士的集体主义精神

  伊斯兰教伟大的先知在他的门弟中间搞了一场问答比赛。他提问的目的是间接地教育他的门弟子们,并了解一下他们对宗教的精神及意义的理解。他提的问题是: 在信仰的把柄中哪个最坚固?也就是说:宗教所制定的获得幸福、得到拯救的途径中,哪个更令人放心?一位圣们弟子回答说:“是礼拜。礼拜是最坚固的把柄。” 先知回答说:“不是。”另一位圣们弟子说:“是天课。”先知回答说:“不是。”第三位说:“斋戒。”先知说:“不对。”第四位说:“是朝觐和副朝。”先知 仍给予了否定的回答。第五位说:“在主道上圣战。”先知也说不是,每个人都各抒己见,先知均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先知说:“你们所说的拜功、天课、斋戒、朝 觐、圣战等都是伟大的、具有优点的工作。但是,都不是我所要讲的。”然后,先知说:“信仰的把柄中最坚固的是:为真主而喜为真主而忧。”人也许会出于习惯 才礼拜、斋戒、交纳天课、朝觐,有时会受自然天性的影响而参加圣战。但是,如果人的本质不纯洁,思想感情达不到崇高的境界,不可能为主而喜、为主而忧。因 为为主喜为主忧并不是习惯性的事情。有圣训传述说:信士对信士的权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己所爱方可施于人。也就是说:人根据自己的天性和本能,只 希望自己获得幸福,厌恶不幸。人对别人也要这样。比方说:当别人生病时,就好象自己生病了一样,将病人送往医院,为他治疗。或者当自己是医生有病人来看病 时,就好象自己生了病一样,仔细、耐心地为他治病。当有人到我所在的机关来办事时,我要假设我自己就是来办事的人,或者来办事的人就是我所喜欢的兄弟姐 妹,我的孩子亲人我对他们有一种本能的爱,所以,我不能让这些来访者一事无成,白白浪费时间。我可以为他们准备饭食、饮料衣着,就好象我在为家人准备一 样,因此,我的工作便没有虚情假意和欺骗。在进行交易时,假设我自己是卖主,要公平买卖。伊斯兰教伟大的先知说道:“有信仰的人对待朋友就象对待自己一 样,即:身体某个部位疼痛,其他肢体都会不安宁、疼痛。体温升高,发烧,整个身体都会不舒服,使人睡不着。”有生命动物的一个特征是:其各个肢体相互联 系、相互工作、相互同情。无生命物则不同,一个地方坏了,与另一个地方并无关系。社会也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是这个世界上的 真理之一。如果集体主义精神存在,社会就是活的,有生命的,人们相互同情、爱怜,在这个社会中不存在尔虞我诈的现象。就会公正地对待别人,与他人同甘共 苦。

  有一年,麦地那发生干旱,伊玛目萨迪格问他的管家说:“今年我们家里有些什么?”管家说:“不必担心,,我储存了点麦子,足够吃到年底的。”伊玛目说道: “人们的状况怎样?”管家说:“困难重重,人们天天到大饼店去买饼,由于小麦很难买到,所以大饼一半由小麦、一半由大麦做成。”伊玛目说道:“你去把家里 所有的小麦都卖给人们。”管家说道:“这样不妥吧,因为我们再也轻易卖不到这样的小麦了。”伊玛目说道:“没事,把小麦卖了我们也象其他人那样,每天买一 半由小麦,一半由大麦做成的饼来吃。尽管我们有能力一年都吃小麦,但是,我喜欢与大家同甘共苦。”这就是集体主义精神,这就是社会是有生命力的意思。社会 有生命力的意思是:在那个社会里,人们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感情。正如伊玛目萨迪格所说的那样:“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啊!求 你使我们在神圣的天启的教导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使我们富有朝气、昂首挺胸地生活。

  在施舍时应当注意道德和精神问题

  有一个时期伊玛目阿里把自己的一点枣子分给穷人们。他给其中的一个人分的比较多,那个人的性格很刚强,从不向别人伸手要东西。有一个人向伊玛目阿里提出 异意,某人并没有向你要什么,你就是把这些枣的五分之一给他都够了,为什么他没有向你要求什么,而你却给他这么多?伊玛目阿里给他的答复是:“求真主不要 使象你这样的人在穆斯林中增加,你是个非常卑鄙的人。我在施舍于人,你却在小气。还有,如果我只给向我要求的人施舍的话,我就等于没有施舍。相反,他们本 应该向真主去要求,而他们却指望我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所进行的并不是施舍,而是一种交易,因为他们在我的面前低声下气,我才施舍给他们东西。然 后,他又说道:“如果有人想坐在家里等着别人来敲门,或在大街小巷让别人来拦住自己伸出乞求的手,那么,他作的祈祷:‘主啊!求你饶恕男女信士’等于是在 撒谎。因为当人对今世的一点点东西都小气不给人时,怎么可能轻易为别人希望天堂和永久的幸福呢?”

  《古兰经》黄牛章有许多经文讲到在真主的道路上施舍 的问题。帮助贫穷者、遇难者是世界上自古就有的,并将持续下去的平常事。《古兰经》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道德和精神问题。因为如果不重视道德和精神问题的 话,其弊将大于利。应该注意的道德问题有时是与施舍者有关,有时是与被施舍者有关。与施舍者有关的道德是不沽名钓誉,不表现自己,必须报着同情心来做,是 信仰、良心和感情的表现。伊斯兰教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说道:“穆斯林相互之间的同情就犹如是一个肢体一样,一个部位感觉到疼痛时,另一个部位也会不舒 服。”沽名钓誉的施舍弊大于利。因为《古兰经》中只要讲到施舍就提到了为主道而施舍。也就是说只为真主施舍,不要为私欲、名利而施舍。施舍的人应该注意不 要使接受施舍者的人格受到侮辱。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责备受施的人和损害他,而使你们的施舍变为无效。犹如为沽名而施舍财产,并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样。”(《古兰经》2:264)先知穆罕默德后裔中的众伊玛目的习惯是悄悄的施舍。其目的是为了不要使接受施舍的人感到自卑和渺小,使其人格不要受到挫折和贬低。这种施舍的回报是十倍或一百倍。真主在《古兰经》中说道:“为主道而施舍财产的人比如一个农夫,播下一粒谷种,发出七穗,每穗结一百颗谷粒。真主加倍地报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

  精神贫困

  伊玛目哈桑讲道:“那些只考虑吃喝而不考虑求知和不思考问题的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很自然,人人都会逃避贫穷。如果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有所缺陷,他会努力填补空虚,解决贫穷。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贫穷非常明显,与精神贫穷恰恰相反。 比如说:人人都可以感觉到物质贫穷并且努力与这一贫穷做斗争。有的时侯,这一努力会过火,使人过于贪婪,在社会中产生破坏性及不义的作用。有一部分人注意 到了在社会中的尊严和人格所占的位置,所以,经常注意思考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大多数人是很少注意精神和思想的贫困的。当一个人不会与人交往、不具备人性 的道德、没有受到正确的社会教育的时侯,他自己是感觉不到这一缺陷的,尤其是当恶劣的道德在他的精神中根深蒂固时,更是如此。特别是当那一道德方式在社会 中广泛传播开来时,他就不会感觉到他的道德是恶劣的,他会认为他的道德是值得赞扬的。他总是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因此,思想和知识贫乏的人是愚昧无知的 人。他永远也不会觉得自己无知愚昧。大多数人之所以只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而不考虑求知,不重视思想贫乏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过于愚昧无知罢了。总的来讲, 人们自己感觉到缺乏知识,才努力求知的。人类的知识层次越高就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因此有些哲学家才说道:“越学习就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这些都说明人类应重视愚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问题。因此,人渴望求知、完美理智。正如人们渴望获得钱财那样,人也同样渴望获得知识。历史上有许多吝啬鬼的故事 让人感到非常吃惊。一个人怎么可能如此的小气呢?在历史上还有一些人贪婪的求知精神简直让人不可思议。据说,数学家、哲学家艾布·里杭重病卧床,在他生命 的最后几个小时,有一个教法学家来看望他,艾布·里杭尽管病入膏肓,但是,神志仍然清醒地接待了这位教法学家。他利用这一好机会,向这位教法学家问了一个 教法问题,教法学家非常吃惊地问他:“现在都什么时侯了,你还在提问题,讨论科学知识。”艾布·里杭回答道:“我认为在我掌握了这一问题之后死去,要比我 不懂得这一问题死去更好。”  

  人在注意自己的生活食粮的同时应当注意自己的精神食粮——科学知识。人的身体需要多少食粮,人的精神也同样需要多少食粮。伊玛目阿里讲道:“在晚上,不点灯 而让人们坐在饭桌前时,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到要去吃东西。但是,如果让人们坐在思想的饭桌前时,没有任何人想到要点燃理智之灯,以便人们好好地想一想,这 一在人们中间引起不安的精神食粮是一种什么样的食粮。”精神食粮有的是有益于人的,而有的是有害于人的。有的让人活泼,有的让人困乏。有的使人健康,有的 使人中毒。精神食粮就是如此的。人们所学习的知识,所读的书籍和文章,所听的演讲,其效果并不是一样的。有一部分使人思想正确,意志坚强。有一部分使人失 望。有一部分教育能赋予人活力、守法和乐观。如果正确学习宗教教育,生活的价值及其目的就会得到提高,创造的制度也会被人们所喜爱,使人也关心别人的命 运。但是,有一部分教育,却使人的行动毫无目的,对生活失去信心。使人对所有的东西和一切事物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许多反宗教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消极的 影响。有这样一篇文章说,有一个青年自杀了,报社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信上写道“任何人都对我的自杀不负责任,是我自己这样做的,其主要原因是我对生活失去 了信心”。根据调查表明这个自杀的可怜人读的书是一个比他还可怜的对生活以及创造性工作持消极态度的人写成的。不知道这种书使多少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使 多少思想纯洁健康的人担心受怕,使多少家庭分裂,使多少意志坚强的人消沉。假设一个人吃了有毒的冰激淋,几个小时后毒性发作,被迅速送往医院,卖冰激淋的 人必被调查追究责任。但是,有多少人读了有毒的书,这些书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污染。但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的领导却忽视了这一点。

  伊玛目穆基特巴讲道:“让人奇怪的是人们只注意食物中毒,如果有人投毒害他们,那么,此人一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人们却丝毫不考虑往他们的头脑里灌输的 有害思想和知识,甚至在临死以前,尚对让自己中毒的人很留恋。更奇怪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有毒的思想甚至带有宗教的色彩,那么他就更危险了。”在我们的历 史上,遗憾的是有许多有毒思想进入到市场上,有许多人都追随这些思想。有许多人却并不注意这些思想是有毒的思想。你相信这些吗?我们的懒散、僵化、死气沉 沉的精神面貌正是源于这一有毒的思想的。  

  也许,你一定听到在伊斯兰教中,有一种法律规定,购买、出售和阅读引人于邪道的书籍是非法的,除非是一些能够自己控制自己,不受这些书籍影响的人。也许在有 的人看来这一法律是奇怪和不可接受的。是有违于自由的原则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思考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从总体上来讲,这一法律不但没有问题,而且 是非常必须和必要的。黄色书籍就是迷误的书籍,你将会说道:“怎样才能辨别书籍的好坏呢?”回答是:“导人于正道,教授人伦理道德,陶冶人情操的书就是好 书。相反,使人放纵私欲,坠落,迷误的书籍就是黄色书刊。”

  精神和思想空虚

  在教历第十年,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归真的前一年,伊玛姆阿里在先知的命令下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前往也门,因为也门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了伊斯兰教,接受了真主 独一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使者的信仰,所以他们现正需要有人来给他们系统地教授伊斯兰教的法规和教导。除此之外,还需把在他们的头脑中所残存的一点偶 像崇拜思想全部消除掉。

  当先知打发阿里起程时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真主借你的手引导一个人走上正道,把他从迷途中拯救出来,那对于你来说要比拥有整个东西方还要强。”另一传述说道:“那要比你拥有整个世界的财富并将其费用在真主的道路之中更好。”

  《古兰经》第二章第2-3节经文讲道:

  “这部经典其中毫无可疑,是敬畏者的向导,他们确信幽玄、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给与他们的。”

  在圣训中讲道,上述《古兰经》中的最后一节指的是那些向其他人传授知识并引导他人的人们。

  在另一段圣训中讲道,没有比把自己的思想、智慧和正确的生活法则作为礼物传授给他人更昂贵和更有价值的礼物了。

  诸如这样的教导在我们的宗教典藉中是数不胜数的。从所有这些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从伊斯兰教的角度看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信仰是多么的重要,思想和精神空虚 要比物质和经济贫困更恶劣。拥有精神、思想和道德财富可以治愈金钱和经济贫困之症。但是空有金钱而精神和思想空虚则不会获得真正的利益,只能给自己多增添 些烦恼和不幸而已。

  说此话的意思并不是说,经济贫困和物质缺乏是值得歌颂的,不应该这么想。我们说此话的意思是人不应该把贫困只局限于物质和财富上而忽视精神、思想和道德的 贫困。人之所以只重视消除自己的经济贫困是因为,人更能感觉到自己物质的需求,更能体会到物质贫困的艰难。与人的精神和思想空虚不同,一个人是很难认识到 自己的精神和思想空虚的,但是,那些拥有足够的精神财富的人们则能够很好地感觉和认识他人的精神与思想空虚。鉴于此,我们会看到,众先知和先贤们更多地是 注重消除人们和社会中的精神和思想空虚这一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对物质和经济贫困有着很好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一方面无须做出更多的提醒和警告。

  真主在《古兰经》中针对先知穆罕默德讲述了他所赋予自己仆人的各种恩惠。真主不但提到了消除物质贫困的问题,而且也提到了消除各种精神空虚的问题。真主在《古兰经》第九十三章中讲道:

  “难道他没有发现你伶仃孤苦而使你有所归宿?他曾发现你徘徊歧途而把你引入正路,发现家境寒苦而使你衣食丰足,因此,你不要欺压孤儿,也不要喝斥乞丐,你应当宣示你的主所赐你的恩惠。”

  伊玛姆阿里讲道:人的一大不幸和灾难就是物质贫困,比这更甚的是身患重病,而比这更厉害的则是精神和思想上的疾病。所谓精神和思想上的疾病就是高傲自大、自以为是、妒忌、顽固、吝啬、目光短浅、胆怯等。

  如果一个人帮助了另一个人,那这个人就等于是欠下了那个人的恩情,恩情的大小在于给予的帮助多少上,而最大的恩情就是教授知识和引导一个人走上正道。伊玛 姆阿里说道:“如果有人教我认识一个字,我就等于是他的一个仆人”。伊斯兰著名学者,《修辞之冠》的收集者赛义德·礼萨在他一生中从来不接受他人的东西, 甚至他父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他都没有接受。但是有一天他的一位老师执意要赠给他一本书,起初他推辞没有接受并告诉老师,他这一生中从没有接受他人的任何一样 东西,甚至连自己父亲所赠送的礼物也没有接受,但老师告诉他,难道你不知道在伊斯兰教中老师的恩情要重于父亲的恩情吗?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不得已而接受了 老师的礼物。知识本身是一种荣耀,而求学则是一种功修,但教授知识、培养学生则是最尊贵和崇高的一种功修。老师和引导者的恩情要重于其它一切恩情。

  忏悔

  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在最后一次演讲中关于忏悔和悔过自新而说道:谁要是在他临死的前一年忏悔的话,真主会接受他的忏悔。然后他又说道,一年太多了,少 于一年也可以,如果在临死前的一个月忏悔,真主也会接受他的忏悔的。然后他又说,一个月太多了,少于一个月也可以。如果一个人在临死的前一天忏悔,真主会 接受他的忏悔的。他又说,一天也太多了点,如果他在临死前的一个小时忏悔,真主也会接受他的忏悔。但他又说,一个小时也多了点,少于一小时也可以。此时他 说道,如果一个人在临死前的那一刻忏悔,真主也会接受他的忏悔。

  忏悔就是仆人真正地转向真主。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应该想到未来,想到这件事将带来的后果,应想到自己做这件坏事将使自己受到屈辱和惩罚,因此洁身自好,远离罪恶。

  真正的忏悔就是真正地抛弃罪恶而接受改造和指引。显而易见,如果真正地抛弃作恶和犯罪,不要给自己制造受到指责的结果,真主就一定会以自己的仁慈来接受他 的忏悔。忏悔在两种情况下得不到真主的接纳。其一是在今生今世受到惩罚时才忏悔,这种忏悔并不是真正的忏悔,正如《古兰经》第四十章第85节经文讲道:

  “当他们看见我的刑罚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只信真主,不信我们所用以配他的。当他们看见我的刑罚的时候,他们的正信对他们毫无裨益。”

  《古兰经》中也谈到了法老,法老对以色列的后裔残暴专制,施行暴政,当以色列的后裔在穆萨的带领下逃离埃及之时,法老对他们仍然紧追不舍。当追到大海里时 被海水所淹没,那时,他才高呼,“我信仰穆萨的民众所信仰的独一的真主,我顺服于他,”但有人对他说,到现在才信仰独一的真主,在此之前你还作恶多端呢!。

  第二种不被接受的忏悔是在后世,人到了另一个世界再后悔和悔过自新已是为时过晚。在后世人不仅将受到审判和惩罚,同时在那时改变主意,悔过自新已是没有意 义和无济于事的时候了。任何人以任何状况,任何品级来到后世,将永远停留和保持在那一状态,他绝对再无法为自己重新做出决定和改变,在那时忏悔和悔过自新 已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此也是不会被真主所接受的。

  人犹如树上的果实,只要果实还在树上,他就会通过树茎和根而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并吸取着水,阳光和热量。但是,当成熟并过了既定的期限,果实就会和树分 离,那时,果实就不会再成长,也不会有抵抗风吹雨打的能力,再也不会从土壤和水,阳光中吸取养份。人在自然界中也一样,当自己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时,应尽可 能及时地改良和完美自己,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等到死到临头再悔过自新就为时晚矣!。

  当然,尽管人在后世不会再有改良和完美的机会,但也许会因他在今生今世的某种善缘而得到真主的仁慈。

  忏悔的根本就是悔过自新,而悔过自新则有两种,一种是虚假的,即当人犯了错误受到法律的制裁时才悔过,并希望,但愿自己曾经没有做这样的蠢事多好,现在也 不会受这种惩罚。当人受到惩罚时是无能为自己的过错做出决定的,那时只能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在他将要犯罪作恶时,能够想到他的这一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能 够悬崖勒马,洁身自好。在此时如果放弃做坏事的打算则不是被迫的,在此时此刻,放弃做坏事则属于忏悔和自由选择与决定。人应该确确实实地抛弃他所走过的弯 路而返回到正途中来,并从内心底里倾向于真主,而不是处于强迫。这样真主一定会眷顾他和怜悯他。

  先知穆罕默德说过:人在死亡之时,他的档案就被封存起来,他所做过的一切善举与恶行都将被封存起来,但有三种原因例外,第一是他生前建立了一个慈善机构, 在他之后的人们从这一慈善机构中受益,比如,医院,学校,清真寺等。第二是他的作品在他之后,求学的人们从他的作品中受益并从中学习有益的知识,第三是清 廉,诚实,正直和具有信仰的后代,在他死后一直为他向真主求恕饶。

  阿里的政治方式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他是养育世界,创造了万物的主。愿真主赞扬他的仆人、使者、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后裔。伊玛姆阿里教导我们:“信守诺言和诚实是相互联系在 一起的,关于信守诺言我不作更多的强调,因为凡是想望将返回到真主那里,信仰后世的人就绝不会欺骗人民大众。如今,有一些愚昧无知的人,把欺骗和玩弄阴谋 诡计视作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有时,有一些有远见的人也会认为,玩弄阴谋诡计可以促使一些事情发生变化,但是,真主的命令和禁令则不允许人玩弄阴谋诡 计,因此,虽然他完全具有玩弄阴谋诡计的能力,但是,他拒绝这样做,而那些不坚守宗教和真理的人们则随时都在寻找着各种机会玩弄阴谋诡计。”

  在伊玛姆阿里的《辞辞之冠》中关于某些问题反复强调的次数很多。我们在此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其中的一例就是伊玛姆阿里在他担任哈里发期间对自己所采取的特 殊政治领导方式进行的阐述与辩解。因为伊玛姆阿里的政治领导方式对于那些自称为自己是政治家的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此,他就这一问题再三作了阐述,并为 自己的政治方式做出了辩解。

  首先,我们应告诉大家的是,自从伊玛姆阿里掌握哈里发政权开始,他的一些朋友和追随者就向他提出了两个建议,事实上是对伊玛姆阿里的政治方式的不满和抗 辩。要知道,在阿里担任哈里发时期,社会充满了动荡和不安,他的敌人们就两个事件而非难他,这两个事件不但与阿里无关,而且,这两个事件的直接责任者正是 这些指控者和非难者们。这两起事件之一就是欧斯曼被杀害事件,骆驼战役和隋芬战役就是因这一事件而爆发的。事实上,正就是这些战役的发起者们杀害了欧斯 曼。另一事件就是在隋芬战役中的仲裁事件,这一事件成了分离派(哈瓦里基)的口实,事实上仲裁事件完全是分离派自己导致的结果。除了这两起事件之外,另外 还有两个问题,有一些人以帮助的方式来向伊玛姆阿里建议,但是,他们提出的建议是阿里所无法接受的。这两个问题之一就是分配国库中的年薪这一问题,伊玛姆 阿里在这一问题上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绝不给任何人以特殊的优惠。阿拉伯人与非阿拉伯人,权贵与奴隶,古莱什人与非古莱什人一律平等。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他 所采取的政策中绝对保持坦诚忠实,从不掺半点虚假,或有欺骗他人的成份在其中。所有这一切在历史中均被记载了下来,同时在伊玛姆阿里的演讲中反映了出来。 他关于公平地分配国库中的财产,维护平等的原则,反对种族歧视现象而说道,你们建议让我通过欺压和虐待我所领导的人民来保障我的成功吗?指真主起誓只要我 活着,我绝对不作这种事情。即便财产是属于我个人所有,我也要把它公平地分给人们,何况这些财产是国家的,是真主的财产。然后他又说道:如果把财产用在不 正当的地方或分给了不应该给的人,那就等于是在浪费财产。这种行为在今世会抬高给予者的地位,但到后世将降低他的地位,即使他在人们中间和那些贪得无厌者 跟前受到欢迎,但是在真主跟前将变得渺小和卑贱。

  关于在分配国库中的钱财遵守公平,平等和反对歧视这一问题,还发生有一个小故事,故事的经过是,伊玛姆阿里的哥哥欧盖里来到阿里的面前,企图走个后门,但遭到他的弟弟伊玛姆阿里的回绝。

  有一天晚上,欧盖里到伊玛姆阿里在库法的家中作客,伊玛姆阿里向他表示欢迎,伊玛姆哈桑在他父亲的暗示下,把伊玛姆的一件衬衫,一件披风拿来送给了欧盖 里。由于天气很热,阿里和欧盖里均坐在库法市政府的房顶上,欧盖里等待着一桌丰盛的晚餐,但事与愿违,端上来的晚餐极为简单。此后欧盖里说明了自己的来 意,他说道:“我要尽快地返回家去,我现在债台高筑,我来的目的是希望你能下令给我贷一笔款。”伊玛姆阿里问道:“你欠多少外债?”欧盖里说:“十万个迪 尔汗。”伊玛姆阿里说:“怎么这么多?”然后他又说道:“很遗憾,我无能给你借这么多钱。但是,等到发放薪金,我从我自己的份额中分一些出来给你。”欧盖 里说:“你的薪水也没多少,你除了自己留下用的之外,能给我多少呢?你只下个命令,让人从国库中给我一些不就完事了。”伊玛姆阿里说道:“国库并不是我私 人的,我是人民大众财产的忠实保护者,我无能从国库中取出钱来给你。”后来他看欧盖里纠缠不休,他指着房对面商店里装满金币的钱柜说道:“我向你提个建 议,如果你照做的话,你将会还清你所有的债务,那就是等人们逐渐回家去之后,你去把他们商店中的钱柜子打开,把钱取走,然后去将你的债务全部还清。”欧盖 里用惊奇的口吻说道:“我亲爱的兄弟,你怎么能建议让我去偷盗呢?难道我们是贼吗?等人们全部回家,安心地休息,我却去将他们的钱财偷光?”伊玛姆阿里说 道:“把国库中的钱给了不应该给的人和偷盗人们钱柜中的钱之间有什么两样呢?这两种行为都是偷盗。”然后他又说道:“要不我再建议你到库法城附近的一个名 叫希莱的古老城市去,那里是大富豪们居住的中心,晚上我们两个人一起走,去把他们之中的一家抢了也就够了。”欧盖里生气地说:“我的兄弟,我是从穆斯林的 国库中要求援助,你却让我去偷盗?”伊玛姆阿里说道:“事实上,偷盗一个人的钱财要比偷盗千百万个人的财产更好一些。为什么把拿走一个人的财产称作偷盗, 却把拿走大众的财产不称作偷盗呢?”

  伊玛姆阿里在致他的一个省长的信中写道,最可怜的人就是那种在真主那里遭到穷人、欠债的人和失去了旅费的旅行者所痛恨的人,最大的背叛就是背叛自己的民族,最大的欺骗就是欺骗领导者。

  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政治中不玩弄阴谋诡计,严守真诚、坦率和信守诺言的原则。然而在伊斯兰世界的另一端却有一个自立为王,自称哈里发的人,他就是穆阿维 叶,他是当时最阴险狡诈的人,他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因此最终实现了他的卑鄙企图。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一些人把穆阿维叶的政治方式与伊玛姆阿里的政治方 式进行比较,尤其是他们看到穆阿维叶在为达到其邪恶目的而使用的卑鄙手段时,他们感到很遗憾。因为阿里在自己的道路中没有取得成功,而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 原因是被穆阿维叶的阴谋和狡诈所抵消。因此,伊玛姆面对这些人反复地重复了他自己的政治方式,并为自己的政策而辩护。他告诉人们,问题并不在于玩弄小聪明 和阴谋。在一个地方他说道:你们不要以为穆阿维叶比我眼光更敏锐,不!绝不是这样的,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使用各种欺骗和卑鄙的手段,而我是绝不使 用这些手段的。他的目的是邪恶和卑鄙的,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他会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出卖他人、诽谤、捏造谎言、写假信、抢夺和霸占他 人的财物,他为达到目的会千方百计,只要能用上的手段,他会毫不犹豫地去使用。而我则完全遵守伊斯兰的崇高人道主义原则,我的目标则是改良人性,与所有这 些邪恶不良的行为和势力做斗争,我是无法为实现个人的目的而采取邪恶、残暴和欺骗人的政策的。如果欺骗者、伪信者、阴谋家不会遭到真主的愤怒,那时你们将 会看到在玩弄阴谋诡计方面连恶魔也无法比得上我的。我与穆阿维叶是走在两条道路中的人,我们两人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如果目标不同的话,手段和行为方式也就 不会相同了。他使用的手段是符合他的目的的,但却与我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是绝对不会使用那些手段的。

  在此,我们为了在他们两者之间作一比较,让我们援引一下他们二人各自所发布的命令。伊玛姆阿里向他手下的一员大将下达了一项命令,这位大将名叫马格里. 本.盖斯.拉亚希,他带着一支三千人的先头部队向叙利亚的方向开去。而穆阿维叶则给他手下的两员大将也下达了命令,一个名叫布塞尔.本.艾尔塔特,另一个 叫苏夫扬.贾麦迪。我们从伊玛姆阿里所下达的命令和穆阿维叶所下达的命令中就会清楚地看到,他们二人的目的、行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阿里给他的大将是这样下达命令的,他说道:“你们当敬畏真主,只有真主才是我和你们的最终归宿。在敌人没有向你们发起进攻之前你们不要首先发起进攻,你们不要因仇恨他们而在没有劝导他们改邪归正,或对他们没有做到仁至义尽的地步就向他们发起进攻。”

  但是穆阿维叶则给他的大将布塞尔.本.艾尔塔特下达的命令是:你在前往麦地纳的沿途中,将所有老百姓的东西洗劫一空,尽可能地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种恐惧 感,除了我们自己朋友的财产之外,只要能到手的全部抢来。他对另一位大将苏夫扬.贾麦迪下达的命令是:你将所碰到的人都杀光抢光,这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非 常有益的,因为这样将会使伊拉克人产生一种畏惧感,同时也会使我们的朋友们扬眉吐气,力量倍增,另外也会使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下定决心跟随我们。

  穆阿维叶最终接近了他的目标,但是他所采取的手段是什么呢?他不是使用烧杀抢夺就是使用在食物中下毒的卑鄙手段。而最为可恶的是,他不惜用重金收买一帮出 卖宗教的人,专门为他自己的利益而假借真主使者的名义编造假圣训,以致使得伊斯兰的原则、人性的标准均受到了严重的歪曲,他就是通过这一切邪恶手段最终达 到目的的。与此同时,伊玛姆阿里也达到了他自己的崇高目标。但是他的崇高目标并不是为了向人们发号施令,或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和享受,他的崇高目标是为了 宣扬真理,在社会中建立公正。穆阿维叶下令,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惜乱杀无辜,和随便抢夺人民的财产。但是,伊玛姆阿里被刺杀之后,他的家族和亲戚们愤怒 不已,要为他报仇雪恨,但他对他的族人们说道:“你们不要因为我而在人们中间引起一场血战,或使杀害穆民的长官成为自己的口号,我如果因为这次打击去世 了,你们只能按照凶手刺杀我时的方式用刀刺他一下,绝不能超出一丝毫。”

  阿里的政治方式和目标是完全贯彻和执行伊斯兰的所有法规,甚至在他最后病倒在床上仍然强调的是他的一贯政策和目标。

  敬畏与洞察力

  《古兰经》第八章第29节经文说道:

  “信道的人们啊,如果你们敬畏真主,他将增加你们的洞察力。”

  神圣的《古兰经》通过这段经文和其它一些经文说明,敬畏与增加洞察力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人越廉洁、越洁身自好和服从真理,他的头脑就会更加清醒,思想就会更加明确。有一段著名的圣训说道:“你们当重视有信仰者的洞察力,因为他是用真主的光亮在观看一切。”

  这段圣训的意思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凭自己所具有的信仰,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免遭污染,他绝不会让自己的灵魂被妒忌、仇恨、自私自利、顽固不化、宗派偏见的污垢所污染。同时,蒙在他理智上的幔帐将会被消除。因此,他将尽可能地去利用真主的这一光亮—理智,他将会更多地认识到真理的所在。

  人的心灵是感情的源泉,理智是证据的源泉,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人的心灵中会产生爱、希望、理想和感情来。从人的理智中会产生出思想、逻辑、推理和得 出结论。如果我们想把理智自由地应用于思想,逻辑,和推理之中,我们就必须谨防自己倾向于善恶的感情。如果我们被贪焚和利欲熏心所控制,如果我们做了顽固 不化和宗派主义的俘虏,如果我们陷入了妒忌、仇恨的旋涡之中,我们的存在被这一系列的烈火所燃烧的话,我们必须知道,这一系列大火的燃料除了我们自己的存 在、健康、神经、心灵和肢体之外再不会有其它任何东西。这一系列烈火将会使我们的精神空间变得乌烟瘴气。当精神的空间被黑暗所笼罩时,我们的理智的眼睛就 无法看到光明。

  《古兰经》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多,如:他们的心灵被锁住。又如:他们有耳朵,但却听不见,有眼睛却看不见。《古兰经》针对一些人而说道,他们是聋子,他们 是哑吧,他们是瞎子,他们已失去了痊愈的希望。事实确是如此,某人要是患上一种精神或道德病,他马上就会失去辨别和理解能力,他也不会从世界上所发生的各 种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即使他处在一所正充满了经验教训、箴言与劝告的学校之中,也绝对受不到丝毫的影响。

  世界的历史、前人的经历以及过去所发生过的各种事件均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和借鉴的明镜。一个人是否获得幸福的秘诀在于他如何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伊玛姆阿里 叮嘱他的儿子伊玛姆哈桑道:应该思考前人的历史,阅读他们的作品,他说道:尽管我没有生活在他们的那个时代,也没有目睹他们之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但是我 阅读了他们的生活历史,我探索了他们兴亡的奥秘,如今,我仿佛在与他们同行,因为我已掌握了他们的一切,就好象从开天辟地起至今我一直活着一样,我与前人 们一起生活,并从他们身上吸取了各种经验教训,现在,我犹如一座充满了经验教训和智慧的宝库向你和其他人阐述着警言妙语。

  把一个经验教训摆在几百个人面前,请问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完全相同地利用这一经验教训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每个人会因两种情况而对这一经验使用的程度不同,第一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理智、知识、聪明的程度不同。第二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真诚的信念和灵魂的纯洁程度不同。

  《古兰经》就此而说道:

  “凡是在我的道路(即在奔向真理与幸福和善的道路中)奋斗并迈出真诚步伐的人,我将根据他的潜能的大小而施于他我的恩惠,我也将引导他,并将赐他以更强的洞察力,供他更多地洞察认识和判断事物。”

  在另一节经文中说道:

  “那一人其灵魂是死的,我把他创造成活的,并赋予他光亮,他因那一光亮而与人们交流,并与人们建立社会关系,请问这样的人和那种具有顽固不化和卑贱秉性的人能一样吗?因为这种顽固不化的人始终在黑暗中摸索,并徘徊于怀疑和惶恐之中,他不认识自己内部的道路。”

  这正如先贤们所说的,一个人只要他不具备明辨是非和善恶的洞察力,就无能获得幸福。只要他不肃清自己内心中的妒忌、仇恨、自高自大等邪恶的秉性,他就无能使自己的理智放出光芒,同时也无能找到自己的金光大道。

  义务和职责

  真主在《古兰经》第三十三章第72节经文中讲道:

  “我确已将重任信托天地和山岳,但它们不肯承担它,它们畏惧它,而人却承担了—人确是不义的,确是无知的。”

  真主在这段《古兰经》文中以非常委婉和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潜能。就连所有天空和大地上的存在物都没有胆量和能力承担真主交给创造物的重担,但是人却依靠自己所具有的潜能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并踊跃地宣布自己愿意接受和承担真主的信托。

  天地间的一切均对真主的这一信托退避三舍不敢承担,但是人却接受了这一任务。任何存在物,无论它能达到哪一地位,达到哪一种完美程度,它都是无意识和没有 选择地在向前发展,它无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来改变自己所行走的道路。只有人每时每刻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己的道路,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做他自己 想做的事,人在履行义务、遵纪守法和承担法律职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达到崇高完美的境界。对于人来说,能够承担义务、完成自己的职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有许多人打着自由的名义企图推卸自己的责任和摆脱义务。当然,人完全可以自由地生活,人也应该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条件是人应该维护自己的人性,也就是说 人除了人性这一界线之外可以抛弃一切约束。人如果想抛弃自己的义务和职责,首先就应该抛弃自己的人性,使自己成为矿物,植物或牲畜一类的,只有这样他才可 以不承担自己的义务,也不需要具备做人的必备条件,自己就象牲畜那样不知好歹、碌碌无为、稀里糊涂地活着。只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才承担自己的职责。我 们认为:因为我们是人,是完美于其它任何动物的存在物,因此我们有权力从矿产、大海、森林、花草树木、动物和大地中尽情地享受。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 对所有这些事务均承担有责任。

  伊玛姆阿里在他答应人们的请求,担负起广大穆斯林的领袖这一职责之后,所做的第一次演讲中说道:“真主的仆人们,你们应当牢记真主,你们针对集体,城市和 真主的仆人们以及一切均负有责任,甚至对一些地方、田地、对你们所饲养的动物都负有责任。”也就是说你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你的责任是要管好、要种植好这块 土地,绝不能使它荒芜,也不能让里面的庄稼被动物毁坏。另外,正如农民和牧民所饲养的牛、羊、马、驴、骆驼等,你在有权使用它、食用它产的奶或骑它、或用 它来拉货物的同时,你必须负责它的饮食和住宿乃至它的安全。一个城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的市长、省长或总统,要想使这个城市、省或国家完全居于自己的领导 之下,首先应为这个城市、省或国家的发展着想,必须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职责,制订各种繁荣经济、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计划,并努力使自己治下的公民过上安乐幸 福的生活。一个人如果养了一盆花,那他的义务就是每天按时给花浇水,并使它获得足够的养分。因为具有一系列的潜能和才能,所以人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能 和智慧,另一方面则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负有责任和义务。人的义务和职责所涉及的范围从小到矿物、植物和动物,大到自己的同类,如,人对自己的父母负有瞻仰 和扶老送终的职责,对自己的子女负有抚养和教育的职责,丈夫对妻子负有保障她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义务,妻子对丈夫负有关心体贴和为他创造一个舒适和安 宁的家庭环境的义务。另外人还对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和同事均负有关心和帮助的义务。

  伊玛姆阿里给他的一名地方官员写信说:

  你绝不要象野兽那样肆无忌惮地伤害人们的生命。因为你治下的人民,他们是与你信仰同一宗教的穆斯林。即使他们不是穆斯林,那他们最起码也是与你同类的人。

  我们常常讲也常常听到职责和实在这一个词,但我们必须认识职责和实在。认识实在就是认识存在的机制与存在界的运动正如它所存在和进行的那样,我们来认识 它,而并不是脱离现实地去进行无边无际的幻想。我们应该认识本来的自我,应认识根本存在的世界,我们应通过真主所具有的完美、伟大和美的德性来认识真主。 但是认识的职责则是,应辨别和认清自己的宗教,我们应知道我们健康的体魄和五官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因此我们应履行其职责和义务。我们应该面对自己的父 母、妻子、儿女、自己的老师、邻居、同事、亲戚、同胞乃至面对自己所拥有的田地、财产、以及自己的职业、自己的社会地位,均认真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如果我们认识了自我,认识了自己的养主,认识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认识了我们所肩负的职责和义务,那我们就可以昂首挺胸、大言不惭地说:“我们是负责 的,是履行义务的人。”